《明代北京都城营建丛考》
李燮平著
紫禁城出版社
开本:850×1168 1/32 484页
文字:260千字 图版:217幅
出版时间:2006年9月
书号:ISBN 7-80047-600-6/K·286
定价:35.00元
本书是故宫博物院古建研究专家李燮平10余年来陆续发表的研究文章合集,收入的14篇文章分为3组。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为其作序。《序言》评价本书,“最为鲜明的特点是勘比文献,见识独到,考索绵密,有所创见”。
第1组6篇文章全面考察了明清官修书关于北京都城皇城紫禁城的记载,从中比较异同,探寻原因,考证出明初北京城垣的变化及其长度,探讨了皇城、紫禁城的相关问题。
第2组6篇文章是全书的主体部分。作者在第1组文章的基础上,根据元明之际北京从北平府到北京行在直至升为京师的历史发展轨迹,探讨了紫禁城营建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对燕王府、十王府和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作西宫等相关问题提出了新见解。作者认为,永乐十四年的“作西宫”是永乐皇帝的北京行在宫殿“撤而新之”,这个“旧宫指元代西内改建的燕府旧邸”(第183页),西宫是“大内宫殿完成前的政治统治中心”(第210页)。作者认为,“永乐朝的‘迁都’与‘营建’是同一政治活动的两个方面”(第233页),“永乐朝的迁都,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保密过程”(第315页),并把永乐十四年的作西宫看作是永乐朝政治中心正式北移的标志。这些观点是作者在深入考证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得出的认识,具有说服力。
第3组2篇文章,考证了明代北京宫殿规划中的若干问题。作者按照文献记载的“五门三朝”制度,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紫禁城的规划布局,并且对桥与桥、桥与门、门与门、门与殿的位置关系详加分析,探讨其中的关系及其典章制度方面的原因。尤为值得重视的是,作者经过比较细密详实的考索,论证了永乐朝初建的奉天殿的面阔与进深远远大于今天的太和殿。
本书的出版,把对于紫禁城的历史沿革研究推向了深入,反映出故宫博物院古建筑学术研究的实力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