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墓群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山东省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北麓,藏品均为东汉桓、灵帝时期(公元147至200年之间)武氏家族墓地上的石构祠堂建筑构件。精美的画像生动地再现了汉代以前的社会生活,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与社会生活的可贵资料,被誉为“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画像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取材广泛,思想内涵深邃,雕刻技法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武氏墓群石刻超过了同时期埃及的金字塔和希腊的瓶画,堪称“世界一绝”。武氏墓群石刻之所以能展现于世、流传至今,得益于清代山东运河同知、金石学家黄易。黄易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嘉庆二年(1797年),在济宁先后访拓碑10年以上,发现、收集、保护了一大批石刻。其中最大的贡献是对武氏墓群石刻的重新发现、发掘和保护。宋元代以来由于黄河的泛滥,大部分祠堂被冲毁而淹没在淤泥中。正是黄易的这次发掘,使这批带有精美石刻的建筑构件重新问世,并以其鲜有的“画像古朴,八分精妙”而震动学界。文人学者接踵而至,争相拓墨,从而拉开了继宋代欧阳修著《集古录》以来,研究、著录、评述的序幕,开启了汉画像石拓印、著录、研究的新局面,谱写了武氏墓群石刻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新篇章。黄易最后的配置复原结论为:祠堂有四座,分别为武梁祠、武氏后石室、武氏前石室和武氏左石室。尽管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如石碑与祠堂的对应关系、各石室主人考证等,但他首次使用类似现代考古的方法,结合拓片,采用实地测绘、文字记录,并对照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在中国考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他的研究成果成为继清代以来的专家学者们研究武氏墓群石刻的必备材料。可以说,没有黄易的研究基础,就没有现今武氏墓群石刻研究的辉煌成就。黄易对武氏墓群石刻发现、发掘与保护等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清乾嘉时期金石学的发展,在中国古代文明进程中,为保存文化、复原社会历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武氏墓群石刻,无论是祠堂形制、雕刻技艺,还是石刻内容,都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在古代金石学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因此,我们应当好好珍惜并保护好这批珍贵的遗产。
(作者单位:王松田 山东嘉祥县文物旅游局 E-mail:wangst369369@sohu.com 朱卫华 山东省嘉祥县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 E-mail: zwh703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