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九庵(1915—1999年),中国古书画鉴定专家,河北省冀县大齐村人。14岁到北京琉璃厂悦古斋字画店学徒,长达12年之久,从此与古书画结下不解之缘。后曾独自营销、代售古旧字画。1956年入北京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古书画的征集、鉴定和研究工作,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古书画鉴定家。历任国家历史文物咨议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委员,是我国文物博物馆界首批获得国务院批准享有特殊津贴的专家之一。
刘先生从事古书画鉴定、研究工作70余年,成就斐然,贡献突出:他曾两度参加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中国古书画鉴定组”,赴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文物收藏单位,鉴别、鉴定古书画累计6万余件。在《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国古代书画目录》两部大型专著中,融汇了他潜心研究的成果和鉴定结论,足资后人汲取。他在清理、鉴别故宫博物院藏数万通的明清尺牍中,发现了大量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信札。还在已被划为非文物的字画中,发现了宋人《柳荫群盲图》、元颜辉《山水》轴、元赵孟頫《行书五言诗》轴等国家一级文物,为国家挽救了珍贵文物,避免了重大损失,体现了老一代文物工作者恪尽职守的高尚品质。70年代后,他数次远赴美国、香港、台湾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在国内外文物博物馆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刘先生好学敏求,治学严谨,考证精微。所见字画勤于笔记,又善于总结。在书画和明清人书札的鉴定上有独到之处:既熟悉“小名头”的书画,又能从细微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撰写并发表了重要的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记八大山人书画中的几个问题》、《再记八大山人书画中的几个问题》、《王宠书法作品的辨伪》、《祝允明草书自诗与伪书辨析》、《金农的亲笔与代笔画考析》和《张大千伪作名人书画》等文章,不但史料详实,论证谨严,而且观点新颖,富有创见性,为美术史基础理论的研究增添了新内容,更是学术界不可多得的创新之作。他编著的《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一书,集其毕生鉴定经验之大成,虽是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勘误、增补而成,却有重大突破,该书汇集了作者亲自过目和审慎鉴别的大量实物资料,是美术史研究和书画鉴定研究方面的重要参考文献。刘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书画鉴别图录》一书,也是采用了大量实物资料,剖析书画做伪的方方面面,颇具特色,是他提高和发展传统鉴定经验的又一部力作。
刘先生向以克己为宗旨,将自己收藏多年的珍贵书画,如明徐渭《四时花卉图卷》、清邓石如《隶书四箴屏》等百余件,分别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河南新乡博物馆。在他临终前还嘱托亲属,将某拍卖公司因遗失向他所借的文物而赔偿的15万元全部捐助家乡的希望工程,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
刘先生还以提携晚辈为己任,曾出任国家文物局委托硕士生导师。他还以极大的热情组织了《全国古书画赝品展》和“书画鉴定研讨班”,传授古书画鉴定的奥秘,使许多中青年人受益匪浅。
刘九庵先生的一生,以诚信为本,审慎修身、治学,严于律己,宽厚待人,赢得了各界人士的普遍尊敬,表现出一位资深专家的大度风范。 颜辉(生卒年不详),字秋月,今江西省人。擅画人物、道释,尤擅画鬼,笔法奇绝。据记载他在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曾绘辅顺宫壁画。
赵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历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元之冠冕”。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br />
“八大山人”为清代著名书画家朱耷的别号。朱耷中晚年,在书画作品款署中多使用“八大山人”,直至去世。关于“八大山人”一号的含义有多种释法:陈鼎在《八大山人传》中说:“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无大于我也。”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称:“或曰,山人固高僧,尝持八大人觉经,因以为号。”又有专家认为“八大山人”这一别号和朱耷的出身与弃僧还俗有关:“八”指宁王朱权第八代孙;“大”与“耷”同声,表明自己是第八代子孙耷,现在归宗了。除 以“八大山人”为号,朱耷还有“释传綮”、“刃庵”、“雪个”、“个山”、“驴”、“驴屋驴”等法名和别号。 王宠(1494—1533年),字履仁,后字履吉,别号雅宜山人,吴(今江苏苏州)人。为邑诸生,累试不取,贡入太学。工诗文,精书法,风格婉丽遒逸,与祝允明、文徵明并称“吴中三家”。能山水,工篆刻。为唐寅姻亲,其子娶唐女,亦与文徵明交善。祝允明(1460—1526年),字希哲,号枝山,因手生六指,故自号枝指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弘治五年(1492年)举人,正德九年(1514年)授广东惠州府兴宁县知县,后转任南京应天府通判,故后世又称之为“祝京兆”。《明史》有传。工诗文书法,才华横溢,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书工各体,融会贯通,蜚声于当时艺坛,与文徵明、王宠并称“吴中三家”,是明代中期极负盛名的书法家之一。其书法博采众长,远法晋唐,复具创新意趣,成为明代书家巨擘。楷书法钟、王宗虞、褚,行书学二王、苏轼,草法旭、素而兼取章草意韵,然法古人而不泥于古法,呈现出独特的书法风貌,自成一家。明人谓其书:“出入晋魏,晚益奇纵,为国朝第一。”存世书法作品较多,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宋四家文》卷、《六体诗赋》卷、《牡丹赋》卷、《歌风台》卷等均是他各个时期书法的代表性作品。 金农(1687—1763或1764年),字寿门,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受业于何焯。乾隆元年以布衣被荐博学鸿词科,未中,遂游历四方,后居扬州,以卖书画为生。博学多才,工诗文,精篆刻。善山水、人物、花卉,画风古朴,造型新颖奇古,极具个性,秦祖永《桐阴论画》评其“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习气”。五十岁后开始绘画创作,与郑燮、高翔、汪士慎等人并称为“扬州八怪”。书法出入楷隶之间,所创“漆书”尤为奇古,颇具特色,富于金石意味,为时人所推重。张大千(1899—1983年),原名权,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斋名大风堂。生于四川省内江,祖籍广东番禺。1917年与二哥善<span style="color:#333333;font-family:"font-size:14px;white-space:normal;background-color:#FFFFFF;">孖</span>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后从曾熙、李瑞清学书画,1941年赴敦煌石窟临摹壁画,开学习敦煌画之先河,这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亦曾大量临摹各种流派,如石涛、朱耷、徐谓、陈淳及宋元诸家。其画风多样,人物、山水、花鸟皆能,显示出多才多艺的艺术风范。1949年后迁移海外,先后在阿根廷、巴西、美国居住,1978年定居台北。徐渭(1521—1593年),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奇人,在诗文、书画、戏剧创作方面都造诣精深。其书法取苏轼、米芾笔意而自成一格,字体奔放,一如其人。在水墨大写意花卉方面继承梁楷、林良、沈周诸家写意花鸟画的风格,运笔放纵豪爽,施墨淋漓大胆,不求形似求神韵。在大写意绘画上以卓越的成就与陈道復并称“青藤白阳”,对清代“扬州八怪”及近现代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有《会稽县志》、《笔玄要旨》、《徐文长全集》。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邓石如(1743—1805年),初名琰,因避清仁宗讳,遂以字行,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等,怀宁(今安徽安庆)人。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碑学大师。少好刻石,弱冠谒江宁梅镠,梅家多藏金石善本,尽出与石如,使专摹习。客梅氏八年,学既成,又客于两江总督毕沅幕府。三年后辞归。工书法、篆刻。书工各体,以篆、隶为最精,颇得古法,兼融各家之长,形成独特风格。清李兆洛谓其书“真气弥满,楷则俱备,其手之所运,心之所追,绝去时俗,同符古初,津梁后生,一代宗仰。”对清代中、后期书坛有巨大影响。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等书行世,《清史稿》有传。TAG标签耗时:0.09699106216430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