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选(1917—1986年),男,汉族,故宫博物院高级书画装裱师。
张耀选22岁在上海拜著名书画装裱师刘定之为师,学习古旧书画的修复和装裱技术。1954年,应中央国家文物局邀请,他带领一行5人到故宫博物院从事古旧书画的修复工作,此间一直担任书画装裱室的组长,并将苏裱的精湛技艺传到了故宫博物院。从1954年到1979年,经他修复的书画文物达几百件。此外,他多次受国家文物局和院领导的指派参加重大文物的抢修和保护工作。1958年,他代表故宫负责十三陵定陵出土的丝织品的保护修复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由张耀选先生领导并负责的以照相复制书画文物的技术试验成功,这项技术一直应用到现在。1971年,张耀选负责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一号墓出土的帛书帛画的抢修工作。1973年,他赴山东省临邛地区对金雀山出土的粘在棺板上的汉代帛画进行了保护性揭取的处理工作。1979年退休后,他担负起培养故宫年轻人的工作。
张耀选先生致力于古书画的修复和装裱工作40余年,在专业技术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宽于待人,热心指导学徒,为全国很多省、市博物馆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为我国的文博事业,特别是古旧书画的修复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60年,张耀选先生捐献冯超然绘着色《山水》成扇(上有沈尹默书)1件。
经张耀选先生修复的全国各博物馆馆藏珍品主要有:
湖南博物馆藏战国帛画、晚周帛画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帛画
辽宁省博物馆藏五代年间辽墓出土的缂丝金龙纹被面
新疆博物馆藏唐代《人手蛇身双人》绢画、《双人蛇身照镜》绢画
黑龙江博物馆藏宋《赵佶瑞鹤图》卷
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藏战国时代的帛画
陕西省博物馆藏辽金时代的女真文绢本碎片
宁夏博物馆藏两幅塔下出土的元代番画
天津文化局的宋人绘《高宗瑞应图》卷
中国文物对外文物交流中心送修的北宋金字写本《宝箧印脱罗尼经》等
经张耀选先生修复的故宫博物院院藏珍品主要有:
五代胡镶绘《卓歇图》卷
唐卢楞迦绘《六尊者像》册
唐人《京畿瑞雪图》轴
唐周昉绘《纨扇仕女图》卷
宋赵士雷绘《湘江小景》
宋李嵩绘《钱塘观潮图》卷
宋李迪绘《枫鹰雉鸡图》轴
宋人摹《卢鸿绘草堂十志图》卷
宋人《七瞎争柳荫图》轴
元盛懋绘《松鹤图》轴
元盛昌年绘《柳燕图》轴
元王蒙绘《夏山高隐图》轴
元王振鹏绘《伯牙鼓琴图》卷等
明陈道复绘《墨葵》轴
明沈周绘《沧洲趣图》卷
明文彭绘《草书千字文》卷
明项圣谟绘《楚泽流芳图》卷
明孙陆绘《鹅湖图》轴沈尹默(1883—1971年),原名君默,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早年留学日本,任北京大学教授多年。晚年寄居上海,鬻书自给。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赵佶(1082—1135年),即宋徽宗,北宋皇帝、书画家。在位时广收历代文物、书画,极一时之盛,亲自主持翰林图画院,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能书善画,自创书法“瘦金体”。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12-13世纪时,曾建立统治中国北方达百余年的金朝,15、16世纪时以不同的姓氏分散生活于中国东北,后由努尔哈赤统一,由皇太极将女真族改为满洲。
卓即站立,卓歇意为立地而歇,与小憩之意相近。
周昉(生卒年不详),字仲朗,又字景玄,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代画家,出身于官宦之家,曾任越州、宣州长史。擅绘佛道图像,因创制具典雅华丽特色的“水月观音”而被称为“周家样”。亦工人物肖像和仕女画,以画风写实、形神兼备而令世人瞩目。 又称团扇,即圆形扇面。 “仕女”始称“士女”,其原义泛指男女。(“士女”一词最早出现在《管子》卷第十九,“五臭所校,寡疾难老,士女皆好”。其意指男女,并未指向未婚之男女。《楚辞》中亦为男女通称。)至汉刘向《列女传》中《启母涂山》“厘尔士女,从以孙子”之义,此时专指女性。其后,经陆善经补注的南北朝《古今同姓名录》中记有二高云,“一西秦,时僭改元正始。一唐人,画仕女,上品”。其后,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记周昉“画士女为古今冠绝”,称其为神品,同书亦记陈闳、张萱、王定、王 、萧溱、张涉、张容等均画士女,或入妙品、能品,专指以描绘古代贵族妇女为题材的中国画。宋代以后,“士女”与“仕女”并用,而“仕女”一词渐为流行,其义指相貌秀丽的女子。赵士雷(生卒年不详),字公震。宋宗室,曾任襄州观察使等职。善作湖塘小景,清雅可爱,有诗人思致,为时人推重。为宋内府《宣和画谱》著录的作品有51件。 李嵩(1166-1243年),南宋画家,钱塘人。少为木工,后为画院待诏李从训养子,随其习画。历任光宗、宁宗、理宗三朝画院待诏。擅长人物、佛像,尤长界画。
李迪(生卒年不详),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为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画院画家。擅画花鸟、走兽、竹石,长于写生。画史记述他画鸠“作寒冷状,精俊如生”,画鶺鴒“翘翘欲起”,树石画法近崔白、李唐。亦作山水小景,不如花鸟精工。
卢鸿(生卒年不详),字浩然,唐时幽州(今北京)高士,隐居于嵩山。博学善书,工画。其山水树石得平远之趣,笔致率意,清气袭人,与王维埒。唐开元中,屡征不起,赐隐士服,为营草堂居之,室号宁极,尝聚徒五百人,自绘其胜,曰草堂十志图。
盛懋,字子昭,浙江嘉兴人,约活动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7年)。其家世代以画为业,他继承家学,善画人物、山水,风格近董源和赵孟頫,用笔较尖峭繁细,山石多用披麻、解索皴,设色明丽,主体面貌属董巨派系。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外孙。曾作过元朝小官,元末弃官归隐黄鹤山(今浙江余杭县临平镇)。入明,曾任泰安知州,后因胡惟庸案牵连被捕,死于狱中。工诗文书法,善画山水,为“元四家”之一。《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王振(?—1449年),明宦官。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人。年少时被选入内书堂,后在东宫侍侯英宗。狡黠而得欢喜,由伴读升至司礼太监。英宗即位后,勾结内外官僚,权倾一时,是正统年间皇帝被俘这一重大政治危机的直接责任者。
王振鹏(生卒年不详),字朋梅,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官至漕运千户。界画极工致,时称第一,仁宗眷爱之,赐号孤云处士。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世代隐居吴门,父亲恒吉、伯父贞吉均善画。他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博学宋元诸家,自成一格。一生布衣,优游林下,为人敦厚,笃于友谊,性情随和,胸襟磊落,是吴中众望所归的贤达长者。
绘画上擅长山水、花鸟,尤以山水著称,有粗、细两种面貌。早年主宗王蒙,上追董、巨,以细笔为主;40岁以后博取诸家,着意于黄公望,风格逐渐变粗,形成粗笔风貌;60岁后汲取吴镇画法,笔墨疏简苍劲,格调雄健宏阔。其成熟时期的山水,笔墨上既吸收了宋院体和明浙派的硬度和力感,又保留了元人的含蓄笔致,于苍中带秀,刚中见柔。构图造境方面,无论繁复或简略,都强调山川宏阔之“势”,一改元人空寂之境,又着意于朴实的“质”,于拙中藏巧。他开创了“吴派”画风,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文彭(1498—1573年),明代篆刻家、书画家。字寿承,号三桥,长洲(今苏州)人。文徵明长子。精研六书,又汲取秦汉玺印营养,其篆刻风格质朴典雅,篆法方折浑厚,章法疏朗清新,对当时和后世文人篆刻流派的创作有极大影响。兼善书法,篆、隶、真、行、草各体皆有很深的功力。亦工绘画,善写墨竹,笔法纵横,得文同三昧。
项圣谟(1597—1658年),字孔彰,号易庵,又号胥山樵,别号松涛散仙、存存居士,浙江嘉兴人,晚明大收藏家项元汴之孙。家学渊厚,诗画俱佳,于历代诸家多有临习,尤得力于北宋技法与元人神韵,山水、花鸟、人物无不笔墨清隽,格调高雅,是明末不可多得的自成一格的文人画家。
TAG标签耗时:0.1549479961395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