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兼士 (1887-1947年) 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明清档案专家。名臤,一名臤士、坚士,笔名兼士。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早年游学日本,与鲁迅等人从章炳麟问学。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辅仁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主任等职。曾参与故宫博物院维持会,1925年出任北平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副馆长、主持文献部工作,并被推举为故宫博物院理事。1929年任文献馆副馆长,1934年任馆长至1947年病逝。
在故宫博物院任职期间,他组织集中宫中各处散存档案,聘请著名学者协助指导,将军机处、内阁、内务府及宫中各处档案分别整理编目;开辟陈列室展出有价值的档案;组织编辑出版《文献丛编》、《史料旬刊》、《清代文字狱档》等30余种书刊。任文献馆馆长时,对清代档案的整理制订了较为细密的计划,并开始对档案整理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研究,提出整理档案应以不失原貌为原则,主张系统地加以分类整理,摈弃只注重搜求珍奇史料的做法,先后撰写了6篇有关明清档案管理的论著。他将历年经验总结编成《整理档案规程》,对明清档案管理和档案学做出了具有开拓意义的贡献。在语言文字学方面,他著作宏富,其研究成果得到学术界很高的评价。主要著作有《广韵声系》(主编) 《段砚斋杂文》、《文字形义学》、《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从古器款识上推寻六书以前之文字画》、《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等。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1902年赴日学医,归国后从事文艺工作,以杂文为武器,抨击国内外反动派,团结左翼作家,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逐步成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1927年后,曾与人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民权保障同盟等一系列组织,以饱满的爱国激情宣传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代表作有《华盖集》、《徬惶》、《呐喊》等。1926年12月9日,故宫博物院维持会在欧美同学会召开成立会议,通过《故宫博物院维持会暂行简章》。简章规定,维持会“共同负责维持全院一切事宜”。维持会会员60人。12月17日,维持会会长江翰、副会长王宠惠、庄蕴宽到院就职,并设常务委员15人。次年1月6日,公布《故宫博物院维持会暂行组织大纲》及《维持会常务委员会议事细则》。 即今北京。辽代称燕京,后称南京。金代亦称燕京,后称中都。元代亦称燕京,后称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征虏大将军兼右丞相徐达入元都,诏改大都路为北平府。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改称北京。清代沿用。辛亥革命后,于1928年6月改称北平。1949年9月北平改称北京。明代始设的中央机关。清代内阁系由关外时期的内三院所改,至康熙九年(1670年)始成定制,名义上是最高的权力机关,赞襄庶政,办理章疏等,但由于清代先后设立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等权力机关,大大削弱了其实际预政的功能。 全称“总管内务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机构。始设于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内务府,改设十三衙门。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十三衙门,重设内务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务府初具规模,下设七司三院: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营造司、慎刑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其职能与国家机构中的六部相对应。另有分支机构一百三十余处。<br> <br> 因著书立说,吟诗为文所遭致的刑狱。清统治者往往把诗文中的个别词句牵强地指斥为意在反清,因而对作者横加迫害甚至斩首。清代以乾隆朝文字狱为炽。
TAG标签耗时:0.0248029232025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