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8日上午,由故宫博物院和文物出版社主办的“纪念张伯驹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故宫博物院召开。来自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切缅怀张伯驹先生高尚的品格,高度评价了张伯驹先生化私为公的奉献精神和对我国文化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张伯驹(1898—1982年),河南项城人,原名家骐,号丛碧,因收藏有著名的(隋)展子虔《游春图卷》、(唐)杜牧《张好好诗卷》,故又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张先生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书画、诗词、戏剧于一身的奇才名士,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
张伯驹先生自30岁起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虽变卖家产、借贷,甚而被匪徒绑架,生命堪虞,亦不改其志,犹称“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所藏”。其传奇的际遇,成为经久不衰的佳话。先生所藏书画几乎件件堪称中国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陆机《平复帖》是我国传世文物中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迹,展子虔《游春图卷》则为传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两者在中国书法、绘画史上均为开篇述祖之作。其余收藏,如杜牧《张好好诗卷》、李白《上阳台帖》也都是传世孤品;黄庭坚《诸上座帖》、赵佶《雪江归棹图卷》等都是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重要文物。对于斥巨资购藏并用心血保护的法书名画,张伯驹先生并不视为一己所有,而是看作全民族的文化遗产。1956年,张伯驹夫妇将包括《平复帖》在内的8件法书精品无偿捐献国家,其后又将(宋)杨婕妤《百花图》等捐献给吉林省博物馆。这批珍贵文物现已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中华民族所共享。
座谈会由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主持,文化部副部长兼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柏,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文物出版社、河南省项城市领导,以及张文彬、吕济民、欧阳中石、周笃文、吴钊等专家学者和张伯驹先生的女儿张传綵、女婿楼宇栋等50余人与会。张伯驹(1898—1982年),名家骐,字丛碧,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工诗词书画,对戏剧也有很深的研究。1918年毕业于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毕业后任武军全军营务处提调、陕西督军公署参议,后任天津盐业银行董事、总稽核、经理。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华北文法学院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北平美术分会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曾创办古琴研究会、北京书法研究会,任会长。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1962-1966年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1972年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1982年2月26日病逝于北京。张伯驹早年即喜收藏,所藏法书名画甚众,多为旷代绝品。他在收藏了隋展子虔《游春图》卷和唐杜牧《张好好诗》卷后,遂以游春主人、好好先生为号。为了收集这些旷世巨迹,他不惜变卖家产,甚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藏品捐献给国家,大部分入藏故宫博物院。作为一代收藏大家,张伯驹先生于书画方面也有很高的修养,长于折枝花卉的创作,书法则自具个人的独特风貌。著有《秋碧词》、《红毹纪梦诗注》等书。逝世后,后人整理出版有《洪宪纪事诗三种》、《张伯驹词集》、《春游琐谈》及《张伯驹、潘素书画集》等书。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中进士第,曾官司勋员外郎,后迁官司中书舍人。工诗文,有《樊川集》二十卷传世,是唐代著名诗人。亦工书法。
展子虔(生卒年不详),渤海(今山东省阳信)人。历北齐、北周至隋,隋文帝时受诏出仕,曾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展子虔以擅长绘画而著名于画史,更以传世之《游春图》而名标百代,成为晋唐间艺术传承之津梁、承前启后的艺术大师。后世将其与晋代顾恺之,南朝陆探微、梁张僧繇并称为“顾、陆、张、展”,可见其艺术影响力之深广。
展子虔擅长道释、人物、鞍马,尤长于宫殿台阁、山水画的创作。绘画技法承前人之余泽,在魏晋、南北朝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注重对自然的客观表现。“触物留情,备皆妙绝,尤善台阁人马,山川咫尺千里”是当时人对其绘画的评价。从这段记述不难看出,展子虔在绘画创作中注重对真山水的细致观察并赋之于笔墨,处理山水、人物等比例关系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对魏、晋以来的绘画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实践,这一点在《游春图》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张先(990--1078年),字子野,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宋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官至都官郎中,是著名词人。宋陈师道《后山诗话》中说:“张先善著词,有云‘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幕卷花影’,‘堕轻絮无影’,世称诵之,号张三影。”
传奇:1.小说体裁之一。一般指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唐传奇多为后代说唱和戏剧所取材,故宋元戏文、诸宫调、元人杂剧等也有称为传奇的。2.指明清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以别于北杂剧,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盛于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间。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都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著名作品有《浣纱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陆机(261—303年),字士衡,吴郡(今苏州)人。三国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吴亡后,与弟陆云入洛阳,参与司马氏政权。受成都王司马颖重用,为平原内史、后将军、河北大都督。讨司马乂 ,兵败,为司马颖所杀。陆机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以《文赋》最知名。善章草,为文名所掩。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一字长庚,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出生于碎叶(今苏联托克马克)。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因荐召翰林供奉,遭谗出京。游历江湖,纵情诗酒。以后坐永王之乱流夜郎,中途遇赦,还依族叔李阳冰,后以病卒。李白是唐代的伟大诗人,亦擅书,他的诗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系列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被世人称为“诗仙”。诗文收入《李太白集》。 赵佶(1082—1135年),即宋徽宗,北宋皇帝、书画家。在位时广收历代文物、书画,极一时之盛,亲自主持翰林图画院,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能书善画,自创书法“瘦金体”。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举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升起居舍人、秘书丞、国史编修官。绍圣年间因章惇、蔡卞等党人论实录多诬,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黔州,此后多次被贬官在外,最后至宜州(今广西宜山),死于该地。他曾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学于苏轼门下,被称为“四学士”。他善为文章,长于写诗,尤以擅长书法著称,其楷体字势开张,笔力刚劲;草体盘曲迴旋,变化无方,被誉为北宋四大书家之一,著有《山谷集》行世。TAG标签耗时:0.0003709793090820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