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6日,故宫博物院古书画研究中心召开2009年度工作会议。金维诺、傅熹年、薄松年、薛永年、徐书城、单国霖、尹吉男、杨伯达、肖燕翼、聂崇正、杨臣彬、单国强、施安昌、王连起等客座研究员或研究员,以及故宫博物院郑欣淼院长、李文儒副院长等院领导参加了会议。
古书画研究中心前任秘书长余辉、现任秘书长曾君分别对研究中心2003—2006年的工作内容以及2010—2012年的工作计划作了汇报。到会的客座研究员、研究员们纷纷对古书画研究中心的工作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故宫博物院古书画研究中心从2003年10月起进入筹备成立阶段,2005年10月10日召开成立大会,开辟延禧宫东侧展厅作为书画展示专馆,11月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原则上通过了中心的章程和基本原则。成立后的古书画研究中心举办了“《清明上河图》专题展——宋代风俗画展”、 “清代禹之鼎肖像画展”、 “清初龚贤及其传派绘画展”、 “小中现大——清代王翬小品山水画展”等多个展览,“《清明上河图》及宋代风俗画”国际学术研讨会、“黄易与金石学”研讨会以及诸多古书画研究专家举办的学术讲座等多个学术活动。2010年—2012年古书画研究中心计划的工作重点是举办的三场国际学术研讨会,分别是2010年10月10日的“清内府藏书画碑帖研讨会”、 2011年10月的“国际兰亭学术研讨会”及2012年与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史系东亚艺术史研究中心的合作项目:“解构董其昌”。
郑欣淼院长为新一届的研究员、客座研究员颁发了聘书。他表示,古书画研究中心成立的目的是引导、促进学术发展,研究中心未来的工作应以学术发展和课题建设为首要任务,要充分利用故宫的藏品与资金等优势构建的平台,结合诸位研究员的提议和指导,做前瞻性的课题,使故宫博物院在美术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保持在一个应有的高度甚至能引导学科的发展方向。
禹之鼎(1647—1716年),字尚吉、尚基、上吉等,号慎斋,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官鸿胪寺序班,以画供奉入畅春园。善画人物、山水,尤精写真。初师蓝瑛,兼学宋元诸家。肖像画面貌多样,对白描法、墨骨法、江南法都有研究,所绘人物形神兼备,独具一格,一时名公小像多出其手,其肖像画在清代中期有“当代第一”之誉。 人物画的一种,专指描绘人物相貌形神的绘画,可分为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中国的肖像画传统称谓有“传神”或“写真”,它是以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物为描绘对象,通过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创作方法,着重刻画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获得形神兼备的效果。<br />
龚贤(1618—1689年),一名岂贤,字半千,号野遗 、柴丈人等,江苏昆山人,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入清隐居不出,居南京清凉山,<span style="color:#171A1D;font-family:PingFangSC-Regular;font-size:14px;letter-spacing:-0.22px;white-space:pre-wrap;background-color:#FFFFFF;">卖</span>画课徒,生活清苦。性孤僻,与人落落寡合。他是位既注重传统笔墨又注重师法造化的山水画家。其创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画法为基础,以宋初北方画派的笔墨为主体,参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吴镇及沈周等人的笔风墨韵,同时结合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感受,形成了浑朴中见秀逸的积墨法,不同于清初以王时敏为首的“四王”所倡导的笔笔有古意的创作格法。他与同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并称“金陵八家”。工诗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体。著有《香草堂集》。
王翬(1632—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山人、清晖主人等,江苏常熟人。画有家学,初拜同乡张珂为师,专摹元代黄公望的山水画。后转师王鉴,画艺大进。经王鉴推荐,他又师王时敏。在名师的指导下,悉心临摹历代佳作且游历山川,画艺炉火纯青,声誉益著。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奉诏入京,主持绘制《康熙南巡图》,三年后完成,遂荣归故里,以画终其一生。他的弟子众多,形成了“虞山派”,影响后世颇深。他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合称为“清初六家”。 黄易(1744—1802年),书画家、篆刻家,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庵主,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监生,官山东兖州府、济宁运河同知。他的绘画笔墨流畅,潇洒隽永,以山水和花卉为题材的作品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书法则以隶书擅长。作为著名篆刻家丁敬的学生,他经过努力学习与刻苦钻研,并广泛借鉴书法、碑刻中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工稳生动的篆刻风格,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美誉。黄易一生致力于金石碑版的研究,曾经四处寻访存世的残碣断碑,并加以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与著录,对我国传统金石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他亲自用画笔将每次寻访古碑的过程都完整地记录下来,绘制成许多作品,当时的艺术家们广为称颂。终年59岁。著有《丁黄印谱》、《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富收藏。在书画理论方面主张“南北宗”,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其董派书风对当时及清初书坛有极大影响。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并以其为代表,形成著名山水画派“松江派”。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TAG标签耗时:0.01796603202819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