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上午,古器物部、古陶瓷研究中心举办了2011年第二场学术讲座,特邀请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邓禾颖女士在延禧宫古陶瓷研究中心观摩室作了题为“杭州市东南化工厂出土南宋早期宫廷用瓷及相关问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古器物部副主任、古陶瓷研究中心秘书长吕成龙主持,耿宝昌先生亲临讲座现场,来自院内30多位同事出席了本次学术讲座。
邓禾颖女士毕业于浙江大学历史系,现任浙江省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长期致力于宋代官窑瓷器研究,著有《南宋官窑》一书,并发表了多篇有关南宋官窑、哥窑的研究文章,在该研究领域有独到见解。
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在南宋皇城范围以内的基本建设施工中,常有南宋时期的遗物出土,其中有很多陶瓷器残片标本,这些瓷器标本堪称研究南宋宫廷用瓷及宋代官窑的重要实物资料。邓馆长此次应邀主要介绍了杭州市东南化工厂出土的南宋早期宫廷用瓷标本,并就相关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2010年初,杭州市东南化工厂被开发成高端楼盘,这批标本是古陶瓷爱好者在施工中发现的。对照南宋皇城图,该地点当为南宋都城内的著名驿馆——“都亭驿”所在地。“都亭驿”沿用的是北宋皇城内所设驿馆的名称,北宋都城开封皇城内曾设都亭驿,系接待辽国使臣的驿馆。此次出土的瓷片标本涉及定窑、越窑、建窑、汝窑、吉州窑、当阳峪窑以及高丽窑等,其中以定窑、越窑为大宗。器形以盘、碗等日用瓷为主。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批瓷器标本中有大量署有刻划的铭文,铭文虽有在瓷器烧成前刻划者,但绝大多数系在烧成后刻划。定窑白瓷标本上见有“殿”、“赛”、“官”、“司”、“巢”、“殿外”、“奉华”、“翟贵”、“翟位”、“和国”、“温甫”、“候□”、“尚药□”、“提辖□用”等。越窑青瓷标本上见有“殿”、“苑”、“郭”、“奉甲”、“后苑”、“御厨”、“贵妃”、“慈宁殿”等。高丽青瓷标本上见有 “贵妃”等。建窑黑釉兔毫盏标本上见有“供御”。景德镇青白瓷标本上见有“高阳郡”。有不少铭文属于首次发现。
出土不带铭文的瓷片标本中也有相当珍贵者,如内施白釉、外壁涩胎涂红漆的定窑盘、碗以及外壁近足露胎处涂红漆的定窑内外黑釉碗等,为以往传世及出土定窑瓷器中所不曾见。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唐代地宫曾出土两件唐代漆平托银釦越窑秘色瓷碗,是以往仅知的唐宋时期瓷胎漆器资料。出土的南宋建窑曜变茶盏(残)堪称目前国内所见最精美的一件建窑曜变茶盏标本,其精美的曜变斑纹不亚于以前大家公认最漂亮的、收藏在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的南宋建窑曜变茶盏上的曜变斑纹,可谓弥足珍贵。
还有高丽青瓷碗、鸳鸯形水滴、盖上置狻猊纽的出香、台盏等,釉呈淡淡的青绿色,刻划花线条流畅,给人以清新雅致之美感,南宋人称这种高丽青瓷为“高丽秘色”。高丽青瓷能跻身于南宋宫廷用瓷,足见其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难怪南宋太平老人撰《袖中锦》(“天下第一”条)曰:“监书、内酒、端砚、洛阳花、建州茶、蜀锦、定瓷、浙漆、吴纸、晋铜、西马、东绢、契丹鞍、夏国剑、高丽秘色……京师妇人,皆为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及。”
优美宜人的高丽青瓷是高丽窑工在学习中国越窑、汝窑青瓷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所创造出的一种高级青瓷,堪称高丽文化的象征和代表,也是中朝文化交流的结晶。南宋时期太平老人将其列为当时人心目中的“天下第一”,应是对高丽青瓷所取得高度成就的如实记载。
邓馆长认为杭州市东南化工厂出土南宋早期宫廷用瓷中不见龙泉窑和南宋官窑产品,说明南宋官窑的设立以及龙泉窑在南宋时烧造宫廷用瓷的时间不会太早。
邓馆长在讲座的最后,又展示了一批2011年春节期间杭州市建兰中学(原杭州第五中学)建筑工地出土的官窑月白釉瓷片标本,多为陈设类瓷器残片。对照南宋皇城图可知,此出土地点应为“雄武营”一带。这批标本均为灰黑色胎、月白色釉,当属于生烧品。邓馆长认为出现批量的官窑生烧品,当不是偶然现象,很可能是看惯了官窑粉青釉的南宋人,突然看到生烧后的官窑瓷器釉色呈月白色,给人以优美宜人之感,于是窑工便有意为之。
大家一致认为,邓馆长这次应邀来我院古陶瓷研究中心做演讲并与我院专业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给我们带来了杭州出土南宋宫廷用瓷的最新信息,特别是所带来的难得一见的珍贵瓷片标本,使大家大饱眼福。此次讲座的举办,对于开阔我院专业研究人员的视野、结合我院藏品对南宋宫廷用瓷和宋代官窑瓷器作更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br>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br> 哥窑传世品均为宫中藏品,目前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国外一些大博物馆中。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越窑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诗中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句。今人所谓越窑,系对浙江东北部宁、绍一带北宋以前瓷窑的统称。越窑制瓷渊源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自东汉创烧成熟青瓷后,其制瓷业不断发展,先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和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衰落,曾一度为宫廷烧造过贡瓷。所产瓷器始终以青瓷为主,汉至南朝还烧造少量黑瓷。唐至北宋时期的秘色瓷代表了越窑瓷器的最高水平。
越窑瓷器除了行销全国各地以外,从唐代开始还大量外销亚、非各国。建窑是我国宋代著名的以烧造黑釉瓷器而闻名于世的瓷窑,其遗址位于今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废品堆积散布于池中村、后井村周围的芦花坪、大路后门、源头坑、牛皮仑、营长墘(又名社长埂)、庵尾山(又名庙尾山)等处山坡上,范围达10余万平方米。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建窑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与发掘,特别是1960年10月、1977年夏、1989年5月至1990年5月、1991年10月至1992年4~7 月的四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清理了10几座龙窑遗址,出土了大量瓷器标本以及窑具、工具标本,为研究建窑的烧瓷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考古发掘所获得的资料证明,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当时以烧造青釉瓷器为主,兼烧少量黑釉瓷。宋代是建窑的兴盛时期,大量烧造黑釉茶盏,兼烧部分青釉、青白釉瓷。元代以后,建窑渐趋衰落,至清代,曾一度烧造青花瓷器。
宋代建窑主要烧造为适应当时“斗茶”需要的黑釉茶盏,依据釉面上所形成的氧化铁结晶斑的不同,品种有“兔毫”、“鹧鸪斑”、“曜变”等称谓。宋代文人曾写诗赞美过建窑鹧鸪斑盏和兔毫盏。如蔡襄撰《试茶》曰:“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雪冻作成泥,云间未垂缕。” 杨万里撰《陈蹇叔郎中出闽漕别送新茶李圣俞郎中出手分似》曰“鹧斑椀面云萦字,兔褐瓯心雪作泓”。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位于江西吉安永和镇,宋时称吉州,故名“吉州窑”,又因烧造地点在永和镇,也称“永和窑”。其创烧于唐而终于元,所烧品种繁多,是一座综合性的民间窑。吉州窑瓷器地方特色浓郁,其中以黑釉瓷器上特有的装饰风格著称于世,除剪纸贴花外,还有木叶贴花、剔花、玳瑁釉、鹧鸪斑釉等等装饰手法,皆惟妙惟肖。宋代北方民间瓷窑之一。受磁州窑影响,烧瓷品种丰富,以剔花产品最为精美。青瓷和白瓷的区别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多少,如果含铁量下降到1%以下,就能烧成白瓷。成熟白瓷的出现大约在隋代,它比青瓷的出现晚约四百年。白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工艺的进步,它为元、明、清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流淡雅,秀丽美欢。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从东汉起,历经六朝,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青瓷始终盛烧不衰。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原名新平,因地处昌江东南,故又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改称景德镇,以皇帝年号名。景德镇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历史上曾以瓷、茶而闻名中外。瓷、茶并茂,工商辐辏,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曾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我国古代四大名镇。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瓷窑遗址为五代时期。明、清以来,随着历朝皇帝在景德镇设御器(窑)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带动了民营瓷业的发展和繁荣,于是,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景德镇也因此博得“瓷都”之美誉。宋代景德镇地区烧制的一种瓷器品种。其胎体坚致,釉质细薄,迎光透影,釉料中铁元素含量约1%,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泛青,故称青白瓷。宋元时期青白瓷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庞大体系,并曾作为外销瓷运往世界各地。特指唐、五代至北宋时越窑生产的专供皇室使用的青瓷。以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发掘出土的秘色瓷为证。
秘色之名始见于晚唐诗人陆龟蒙《蒲里集·卷十二·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有说唐宋间的秘色瓷是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的瓷器精品,因其制作工艺秘而不宣得名。所谓“秘色瓷”,实为唐、五代之际越窑青瓷中的上乘之作。
用类似针尖状的竹木工具,在坯体表面用力均匀地刻划,划痕较浅,转折灵活,曲线为主,粗细一致,流畅活泼,注重形象的轮廓效果。纹饰之间相互穿插有序,布局匀称。
宋元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民间窑厂,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故名。窑址已发现上百处。始烧于北宋前期,南宋至元为其鼎盛时期,瓷窑数量成倍增长,其产品质量提高。南宋中期烧成了著名的粉青釉,器型也更加丰富,尤以鬲式炉、堆塑龙虎盖罐、双耳瓶、八卦炉为典型器。器物胎色灰白,釉质滋润,造型多种多样,在生产白胎青瓷的同时,还仿造官窑的黑胎器物。元时在烧制大件器物上成就突出,近三尺的大盘、大瓶,烧成后不变形。明中期后渐衰落。
龙泉窑烧瓷历史悠久,产品传世较多,宋元时远销到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1976年自南朝鲜新安海底沉船打捞出一万七千余件元代瓷器,其中龙泉青瓷达九千余件,可见外销数量之大。
中国古代织物颜色名。不同时期深浅略有不同,基本介于淡蓝与中蓝之间。
粉青釉是青釉的一种,呈粉润的青绿色,如半透明的青玉,首创于南宋龙泉窑,并风行一时。粉青釉是石灰碱釉的一种,在生胎上挂釉,釉层较厚,以铁为呈色剂并含有少量的锰、钛,用1180℃—1230℃的高温还原焰烧成。瓷器釉色名。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的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之际,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TAG标签耗时:0.04634213447570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