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4日,应陶瓷研究所邀请,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陶瓷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林业强教授在器物部会议室作了题为“康熙万寿大尊新考”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陶瓷研究所所长吕成龙研究馆员主持,耿宝昌先生以及来自器物部、文保科技部、展览部、图书馆等部门的30多位员工出席了本次讲座。
林业强教授在演讲
林业强教授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是资深文博工作者、中国艺术史学者。研究范围包括陶瓷器、碑刻法帖、明清工艺品以及古文物鉴定、科技分析等。他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任职40年,曾任馆长、教授、博导,荣休后被聘为该校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故宫博物院陶瓷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南京博物院和辽宁省博物馆学术顾问、香港敏求精舍及东方陶瓷学会名誉会员、前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委员兼考古组主席等。
清康熙青花万寿尊(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万寿尊因外壁以青料书写变化不同的1万个篆体“寿”字而得名。在已发表的公立博物馆藏品中,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各收藏1件,3件传世品造型、尺寸、装饰大体一致。林先生首先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这件藏品的来历,并具体分析其外壁文字的数量、分布、字体变化等特征。万寿尊外壁文字的分布自上而下分别是:口沿面2周,每周77个字,计154字;口沿外1周48字;器身75行,每行130个字,计9750字;足外墙1周48个字。以上共计1万个字。过去通常认为这1万个字皆为“寿”字,且字体各个不同。但林先生仔细观察后发现,足外墙1周48个字中有1个“万”字,其余47个为“寿”字,所以全器实际上是9999个“寿”字加1个“万”字。另外,器身口、足之间的9750个寿字是以每975个为1组,重复书写10组,也就是说该尊上的“寿”字共有975种字体变化。
清康熙万寿尊赋笔筒及展开图(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由于万寿尊本身未署年款,海内外学者对其烧造年代和是否为官窑产品等问题曾存在争议,后来逐渐达成一致看法,即此种大尊应是江西官吏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以前督烧进呈为恭贺康熙五十二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康熙皇帝六十大寿的贡品。林业强教授则以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11年入藏的1件万寿尊赋笔筒为依据,推测万寿尊的烧造时间或可提前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即为庆祝康熙皇帝三十岁生日所特制。该笔筒外壁以青料书写歌咏万寿尊的楷体赋文一篇,文中提到“岁差之数。七十五横列其字以如之积。其余以象润国风之名。一十三直垂墨以均也”,与传世万寿尊的文字排列方式完全吻合,可称得上是万寿尊的“出生证明书”。林先生将该笔筒的赋文内容、书法风格、款识特征等,与传世康熙青
花瓷器作对比,认为此笔筒书法的作者可能是攻玉子(生平不详),烧造年代应该不晚于18世纪,很可能是康熙官窑第二阶段(即臧应选督窑时期,1678~1688年)的产品。既然笔筒是为歌颂万寿尊而制,那么其烧造时间一定是晚于万寿尊,再结合官方史书、地方志、皇家
实录、起居注等历史文献记载,林先生推测万寿尊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画家
刘源设计、督陶官臧应选督烧、两江
总督于成龙用来进贡给康熙皇帝的
万寿节贡品。
近年来,林业强教授还在世界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中探寻是否还有更多的万寿尊。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还是有所收获。除熟知的3件外,2013年11月27日香港佳士得拍卖了1件原美国私人收藏的万寿尊,被上海龙美术馆购藏。美国纽约私人手中还有1件藏品。另外,还有北京藏家在西城区平安大街西地铁工地、卢沟桥土厂、
圆明园等地采集到的万寿尊残片标本。据林先生统计,从目前已掌握的实物资料推测当时至少烧造了8件万寿尊,但若考虑到清代万寿节进贡“以九为度”,那当年很可能一共烧造了9件万寿尊进贡。
讲座最后,耿宝昌先生介绍了我院收藏的康熙万寿尊和万寿尊赋笔筒,还特别回顾了万寿尊赋笔筒入藏我院的经过。主持人吕成龙所长代表陶瓷研究所对林业强教授精彩的演讲表示感谢,并指出林先生的讲座结合十余年来对康熙万寿尊的一系列研究成果,通过跨学科研究的方法,综合运用博物馆藏品、商业拍卖品、出土瓷片、官方史书、地方志、皇家实录、起居注等资料,为中国陶瓷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范例。并真诚希望香港中文大学同仁与我院研究人员加强交流,共同促进学术进步。
故宫博物院:
欣闻贵院网站即将开通,我谨代表南京博物院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国的文博事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博物馆事业更是开始了大踏步地向前发展,肩负起了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爱国主义、普及科学技术、建设精神文明的重任。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博物馆也将借助这一现代化的手段而翻开崭新的发展篇章。时值新世纪的开端,贵院网站的揭幕和其他博物馆网站的建设标志着我国博物馆事业开始步入了信息时代。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藏品的保管和研究、文物保护、展示等手段都将出现根本性的转变;博物馆局域网接入国际互联网后,将带入大量的文物资源,由此将促生大量的虚拟博物馆,使博物馆真正地走入千家万户。因此我们有理由展望信息技术为博物馆带来的美好前景。
最后,我衷心祝愿故宫博物院网站欣欣向荣,成为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楷模!
恭祝
安祈
南京博物院院长 徐湖平
2001年7月12日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文房用具,插放毛笔之用。流行于明清两代,器形似筒状,另外也有方形、束腰形、竹节形等式样。常见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斗彩等瓷器品种,也有铜胎、竹木牙角等质地的笔筒。唐人对黑色釉地上饰以天蓝或月白等色花斑的瓷器的称谓。唐代工匠为了改变黑釉瓷器的单调色彩,创造性地在黑色的铁质底釉上施加以铜、锰、钛、磷酸钙等为原料的釉料,经高温烧制,釉料相互融合、浸润,变化出黑蓝、天蓝、褐色、月白等彩色斑纹,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产地主要有河南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产品以腰鼓最为著名。
20世纪60年代,以陈万里、冯先铭为代表的古陶瓷研究者,先后在河南省的鲁山、郏县、内乡、禹县及山西交城等地发现唐代烧制花瓷的窑址。其制品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黑色或黑褐色釉饰以月白或灰白彩斑,多产于河南鲁山段店及禹县下白峪和山西交城;一类为黑色、褐色或钧蓝釉色饰以天蓝色彩斑,出产于河南郏县黄道窑和内乡二处。这些窑址出土的标本为我们廓清了唐代花瓷的生产状况。古代编年体文献之一。记述方式以时间先后为序,以最高统治者——皇帝为中心,既记其言行动止,还兼记一朝国政大事。实录的史料来源主要是时政记、起居注和日录。
实录最早产生于南朝萧梁时期。自唐代开始,前朝皇帝去世,后嗣之君即诏令史官为先君撰修实录。此后,历代皆视实录为必备之作。清代专设有实录馆,不仅由大臣主持纂修,还要由皇帝御审“钦定”。
刘源,生卒年不详,字伴源,河南祥符(今开封)人,隶汉军旗籍,康熙初年官至刑部主事,供奉内廷。他在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艺术造诣非凡,是一位卓越的全才艺术家,尤其擅长施图设计,无论是官窑瓷器、御墨等,多为刘源亲笔书画设计,颇得康熙、乾隆帝喜爱。他的作品流传极少,仅此一方,十分珍贵。
官名,明代始设,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辖一省或二三省,总理军民要政,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事实上,总督兼兵部尚书及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已成定例。另有管理河道及漕运事物者亦称总督。皇帝的诞辰日称为万寿节,取万寿无疆之义。为皇帝祝寿,是清宫中重要的典礼活动。万寿节当日,皇帝御殿接受王公百官的朝贺及贡献的礼物。万寿节期间禁止屠宰,前后数日不理刑名,文武百官还要按制穿蟒袍补服。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东部,占地约350万平方米,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乾隆年间陆续扩建,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基本建成。嘉庆、道光、咸丰时有所增建,前后历时150余年,终于建成了一个包括140余所宫殿楼阁、100多处秀丽景致的宏伟的皇家园林。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TAG标签耗时:0.01862597465515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