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7日至18日,由故宫研究院陶瓷研究所主办,英国大英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宝丰县文物管理局、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等协办的“汝窑学术研讨会”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敬胜斋和北京康铭大厦隆重召开。应邀出席本次会议的正式代表共计60人,列席人员近40人,分别来自中国北京、河南、上海、天津、吉林、陕西、浙江、广东、江西、香港、台湾以及英国、韩国、日本、德国。大会共收到论文32篇,有25位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学术发言。
17日上午8:30至9:30,全体与会代表参观了在故宫博物院延禧宫西配殿陶瓷研究所陈列室举办的“清淡含蓄——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10:00出席了在建福宫静胜斋举行的研讨会开幕式。开幕式由陶瓷研究所所长吕成龙先生主持。
汝窑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首先在开幕式上致辞。他热情洋溢地说:“故宫博物院举办此次汝窑学术研究活动,旨在利用故宫博物院的影响力为大家搭建一个深入研究汝窑的学术平台。被邀请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学者在该研究领域都有很深造诣,希望大家充分利用我院提供的本次机会,在接下来的学术研讨活动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同分享各自的研究所得。”随后,故宫博物院耿宝昌研究馆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孙新民研究员、河南省宝丰县许红兵县长分别代表主办和协办单位在开幕式上发言。开幕式结束后,学术研讨正式开始,耿宝昌研究馆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赵青云研究员结合自己多年在汝窑研究方面的经验先后作主旨发言。
耿宝昌研究馆员在汝窑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17日下午和18日全天,在康铭大厦连续进行了6个场次的学术研讨。在研讨中,代表们回顾了古代文献对汝窑的记载和清凉寺村汝窑遗址的发现经过,介绍了汝窑考古发掘工作的最新成果、汝窑产品的胎釉、造型、装饰、工艺特征、各地博物馆收藏的汝窑及仿汝窑瓷器精品等,并就汝窑的性质和烧造年代、汝窑瓷器的功能、汝窑与其他瓷窑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本次会议的成果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关于传世汝窑瓷器数量
以往一般认为传世汝窑瓷器只有六、七十件,此次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最新统计结果是91件。虽然不可能做到涵盖全部(比如说此次会议上有学者又提供了个别线索),但如果说传世汝窑瓷器不足百件,应该不成问题。
二、关于汝窑的性质
以往曾有学者指出南宋文人笔记所说的北宋官窑应该就是汝窑。也有学者认为既然南宋文人笔记提到“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那么,北宋官窑应在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市)。本次研讨会上有学者进一步考证后认为,北宋汝州为京师辅州,京师应指广义京畿之地,而非狭义京都、汴京之意。“京师自置窑烧造”系指朝廷在京师辅郡汝州青岭镇(现宝丰县大营镇)置窑烧造。因此,北宋官窑即应是汝窑。
三、关于汝窑的烧造时间
本次会议上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又提出新的
说法。比如说,以往笼统认为汝窑烧造御用瓷器的时间是在北宋末年;或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至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期间,前后20年左右;还有学者认为始烧于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至宣和末年(1125年),盛烧约40年。在此基础上,本次研讨会上有学者又提出了是在政和四年(1114年)以后至北宋灭亡(1127年)前后约13年的新观点。
四、关于汝窑瓷器的用途
以往学者对汝窑瓷器的用途没有做过详细的分类考证,此次研讨会上有几位学者将汝窑瓷器分为香器、花器、酒具、茶器、食器、祭礼器等几大类,并结合古代绘画、文献等对其功能做了具体考证。
五、关于汝窑与张公巷窑的关系
对于2000年在河南省汝州市张公巷所发现瓷窑的年代,以往学者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张公巷窑即“北宋官窑”,也有人认为张公巷窑的年代是在金、元时期。此次有学者请人使用热释光测年法对出土自宝丰县清凉寺村汝窑和汝州市张公巷窑的瓷片标本分别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前者的年代比后者早约30年。虽然热释光测年法存在一定误差,测试结果还不能做到使人完全满意,但将现代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引入古陶瓷研究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这一研究堪称很好的尝试。
六、关于汝窑与其他瓷窑的关系
对于汝窑的起源,有学者提出“北宋汝州辖区内鲁山县段店村窑在唐代烧造的
青瓷是汝瓷之源”的新观点。以往人们一致认为汝窑瓷器受到唐至北宋浙江
越窑和陕西
耀州窑青瓷之影响。本次研讨会上,有学者又提出汝窑瓷器在烧
造工艺方面还受到唐、五代
邢窑瓷器影响。
最后,陶瓷研究所吕成龙所长作了大会学术总结,他说:“汝窑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有关汝窑诸多学术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指望召开一、二次学术研讨会就能解决。故宫博物院陶瓷研究所为举办此次学术活动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充分准备,举办此次学术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给大家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在汝窑研究方面给出一个助推力。我们深信,随着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以及多学科综合研究力量的逐步加强,笼罩在汝窑研究中的一层层神秘面纱必将被逐层揭开。故宫博物院陶瓷研究所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一些重大学术问题的开展,也衷心希望得到大家的持续关注和支持。”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br>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建福宫,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带周围廊。前檐廊左右与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进院。室内明间为宝座,东西次间为休憩之处。室内装修为金漆描绘,紫禁城建筑中甚为少见,堪称精品。乾隆皇帝赞其建筑“俭朴而不至陋,环境幽雅而匪遐。”
敬胜斋,外观九间,内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五间与延春阁正对,两侧接游廊与阁相连。室内阁上有匾曰“旰食宵衣”。是对帝王废寝忘食,勤于政事的赞誉。斋西四间偏于花园的西北角,为乾隆八年西墙西移后所添建。
隆恩门内有东、西配殿各一座,黄琉璃瓦悬山顶,每座均面阔5间,进深2间,前附走廊。东配殿放置祝板,祝板是一块一尺二见方的木板,上面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着祭奠死者的祝文。西朝房是帝、后忌辰时喇嘛念经的场所。 说法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与说教、说经、演说、劝化、唱导等同义。 即指成熟的青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流淡雅,秀丽美欢。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从东汉起,历经六朝,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青瓷始终盛烧不衰。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越窑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诗中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句。今人所谓越窑,系对浙江东北部宁、绍一带北宋以前瓷窑的统称。越窑制瓷渊源可以上溯至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自东汉创烧成熟青瓷后,其制瓷业不断发展,先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和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衰落,曾一度为宫廷烧造过贡瓷。所产瓷器始终以青瓷为主,汉至南朝还烧造少量黑瓷。唐至北宋时期的秘色瓷代表了越窑瓷器的最高水平。
越窑瓷器除了行销全国各地以外,从唐代开始还大量外销亚、非各国。北宋著名瓷窑之一。1959年发掘,窑址以今陕西铜川黄堡市为代表,包括陈炉镇、立地坡、上店等处,宋代属耀州,故名。耀州窑唐代已开始烧黑釉、白釉和青釉瓷,曾使用化妆土。玉璧底碗及堆酱彩朵花小盖盒是其典型器。北宋时以青瓷为主,兼烧酱色釉器。北宋中、晚期是耀州窑的鼎盛时代。器型以碗、盘、碟、罐、瓶、盒、炉为主,也有渣斗和各式小杯。胎质灰白而薄,釉色匀净。由于胎中含铁,在煤窑自然氧化气氛下烧成,使青釉或圈足周围呈现姜黄色,形成了耀州窑青瓷的独有特征。装饰以刻花为主,线条刚劲流畅,北宋中期以后,出现印花装饰。
1953年北京广安门外曾发现大批刻有龙凤及花卉图案的耀州青瓷,证实耀州窑确曾烧过贡瓷。金、元时期继续烧造。元代胎釉渐趋粗糙,花纹图案较简单,亦烧白地黑花器。宋代耀州窑对各地制瓷业有很大影响,河南临汝、宜阳、宝丰、新安、禹县及广东、广西等地均烧制类似的刻印花青瓷。
总成制作之工。
邢窑的中心窑场位于今河北省内丘县、临城县,因这一地域在唐代隶属邢州管辖,故名。始烧于隋代,唐代为繁荣期。盛产白瓷,胎质细腻,釉色洁白。唐代陆羽撰《茶经》中有邢瓷“类银”、“类雪”的记载。唐代邢窑白瓷曾一度被朝廷纳为贡品。唐代李肇撰《唐国史补》曰:“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说明邢窑白瓷在当时深受人们喜爱。TAG标签耗时:0.04258584976196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