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6至11月1日,故宫研究院藏传佛教研究所一行四人组成的考察团由所长罗文华带队,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银川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额济纳旗等地考察。本次考察团以考察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境内西夏时期佛教文物遗存为主要目的,为未来开展西夏佛教历史及文物研究积累相关研究素材。西夏王朝尊崇佛教,其佛教艺术与中原地区和藏地都有着紧密联系,宁夏及内蒙古西部地区作为全国西夏文物遗存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为研究同一时期佛教史、佛教艺术史、汉藏交通情况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2016年10月26日晚8点,我们抵达此行的第一站——固原。固原古称大原、高平、萧关、原州,简称“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中心城市,位于黄土高原的西北边缘,境内以六盘山为南北脊柱,将固原分为东西两壁,呈南高北低之势,海拔大部分在1320~2928米之间。同时它也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省会城市所构成的三角地带中心,是宁夏五个地级市之一、及唯一的非沿黄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晚餐过后,趁便参观了距宾馆不过百米之遥的固原古城。
固原古城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清水河上游,六盘山东北,是古代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重镇,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不了解固原的人,往往会把它当作西北一座偏僻无名的小城,可是,在两千年漫长的岁月中,这里却曾是明朝“声震九边”的“国家大军区首脑”的所在地,而一座元代的“直辖大都市”也曾坐落于此。曾经雄伟坚固的固原城,如今已严重残损,在历经岁月侵蚀和人为破坏后,特别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人为破坏后,仅仅余下了少量的断壁残垣。作为曾经的军事重镇,镇守在边疆要害处的“关城”,固原城是一座城坚池深、易守难攻的要塞,而如今,仅仅剩下固原外城的西北角保存还算完好,可以一睹固原城的巍峨风姿。

10月27日一早,我们冒雪步行到固原博物馆。固原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民族历史文物为主的综合性博物馆,全国重点馆,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多平方米。整个建筑古朴典雅、色泽庄重、风格鲜明,已成为固原市的一个“亮点”,是展示固原古代文明的重要场址。馆藏文物1.4万多件(组),其中一级文物123件(组),国宝级文物3件。藏品中以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系青铜器和北魏、北周、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文物最富特色。
我们很幸运,该馆因维修关闭一年有余,今年十月份才刚刚重新开馆,正值维修改陈后试运行期间,所有展品按照新的陈列思路,作了很大的调整,展览主题分明,历史脉络清晰,内容博大精深,整个展览凝聚了固原六千多年灿烂辉煌的历史。在馆方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用一上午的时间高效地参观了全部展厅,展览以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为依据,再现了固原早期先民的历史和文化渊源,颇有收获。更幸运的是,我们亲眼看到经常在外流动的明星展品的真身,该馆的三件镇馆之宝——北周时期的鎏金银瓶、凸钉玻璃碗、北魏漆棺画。
鎏金银瓶尤为珍贵,不仅工艺精湛,还具有典型的波斯萨珊金银器风格。该文物高37.5cm,出土于宁夏固原北周时期驻国大将军李贤夫妇的合葬墓,距今有1400多年。

鎏金银瓶
凸钉玻璃碗同出于李贤夫妇的合葬墓,碗高8厘米,腹深6.8厘米,通体呈现出碧绿色,晶莹剔透,碗体内还含有小气泡并且分布均匀。碗的外壁以两圈凸起的14个圆形装饰,上下错位排列。这件玻璃器对于1400年前的工艺来说也极其先进的了,想必当初也是当作十分珍贵的器物被引进的。

北魏漆棺画1981年发现于固原南郊的一处墓地,这座墓为夫妻合葬墓,随葬品多集中在墓主身旁,计有铜、铁、陶、金、银器及波斯银币、珠饰等70余件。男棺绘制有精美的漆画,棺盖、前档及左右侧板上绘有天河图、墓主人身前宴饮图、孝子故事画。根据墓主服饰、棺木形制及漆画内容推测,年代约在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前后,墓主人可能是鲜卑人。其中由单幅画面构成的连续孝子故事图,已构成了后世连环画的雏形。汉族的传统故事,以鲜卑装束的人物来表现,反映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形象的资料。
在固原博物馆,我们还看到了复原的清代固原城模型,这是固原城发展和演化2000年后格局上的最后定型,乃固原城的历史缩影。这座规模宏大的砖包城雄踞原州,享誉北方,成为明清以来西北地区的名城。“城”的出现,是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固原古城不同朝代的修筑,同样显示了固原地域文明的进程和悠久的历史。
走出固原博物馆,我们奔向须弥山石窟,该窟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境内,坐落在市城西北55公里处六盘山支脉的寺口子河(古称石门水)北麓的山峰上,须弥山属六盘山脉,山基以紫色砂岩,砂烁岩及页岩组成,海拔2003米,峰峦叠嶂,怪石嶙峋,山中流水,风景秀丽,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佛教石窟寺。它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继续营造,宋、明、清等朝代不断修缮,长期以来是自长安西行之路上第一个规模最大的佛寺遗址,被誉为“宁夏敦煌”。
在须弥山南麓,有一百多处石窟,总称“须弥山石窟”。“须弥”是梵文音译,意为宝山,相传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在佛经中也称为“曼陀罗”,依据佛教理念,它是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北朝、隋唐时期的须弥山大型石窟艺术造像,就开凿在“宝山”诸峰的峭壁上,它和名震中外的敦煌、云岗、龙门石窟一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瑰宝,其开凿规模、造像风格、艺术成就可与敦煌、云冈、龙门等大型石窟媲美。与仅开凿在一座石崖上的国内大多数石窟迥然不同的是,须弥山石窟开凿在鸿沟相隔的8座石山上,格局奇特,各沟之间有梯桥相连,以方便游览。
须弥山石窟现存石窟150多座,分布在连绵2公里的8座山峰上,自南而北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窑、黑石沟8区。北魏石窟集中于子孙宫,以第14、24、32、33窟为代表,多是3~4.5米见方的中心塔柱式窟。塔柱四面分层开龛造像,第32窟塔柱多达7层。第24窟塔柱上层龛内雕刻佛传故事。北周石窟开凿工程向北发展,集中于圆光寺、相国寺区域,规模大、造像精,现存主要窟有第45、46、51、67等窟,都是平面方形的中心塔柱式窟。塔柱每面各开一大龛,四壁亦开龛,有的一壁三龛,龛形雕饰华丽。隋唐时的石窟主要分布在相国寺以北、以唐代石窟数量最多,一般4~5米见方,沿正壁和左右壁设马蹄形佛坛,成铺的造像配置坛上,5尊或7尊,多至9尊,不另开龛。第105窟是一座大窟,俗称桃花洞,主室内有近6米高的中心柱,柱四面和壁面开大龛,表现出磅礴的气势。第5窟(大佛楼)是一座巨大的摩崖造像龛,龛内倚坐佛像高达20.6米,是现存可数的唐代大佛像之一。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主要考察了1窟、45窟、46窟、48窟、51窟。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须弥山入口处一座巨大的摩崖造像龛,高达20.6米的弥勒大佛,它高坐于唐代大中三年(849年)开凿的一个马蹄形石窟内,身披袈裟,头流螺髻;脸如满月,双耳垂肩,神情庄重,十分壮观。这座大佛比云岗石窟中最大的十九窟坐佛和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卢舍那佛还高,是全国最大的造像之一。未走近观察,仅远远地看,那佛高大魁梧,耳朵就两人高,眼窝直径1米多,佛虽大,雕刻却显得十分精致。有专家说,这完全是一块完整的罕见巨石雕琢出来的,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第45窟、46窟和48窟是须弥山最繁丽的洞窟,现存造像比较多,有比真人还大的造像40余尊,每龛内,有的是立佛,一般皆为一佛一菩萨。装饰性的雕刻很多,如幔帐式的佛龛;龛边龙嘴衔口的流苏;龛颔上的各种小佛;龛座下手执各种乐器的伎乐人,或吹横笛,或弹琵琶,或击羯鼓。窟顶围绕塔柱,还雕有一对相向手舞足蹈的伎乐飞天,披巾飘动,显示了北朝音乐艺术的盛况。第51窟由前室、主室和左、右耳室四部分组成,主室宽13.5米、高10.6米,是须弥山最大的中心柱式窟,后壁通宽的宝坛上并列3尊坐佛(一佛二菩萨造像)高达6米,装饰华丽,高大雄伟,实属全国现存北周造像中罕见的雕塑杰作。

须弥山入口处的弥勒大坐佛第5窟

须弥山石窟第1窟

我们主要选择了该馆的通史展览大夏寻踪和丝路重镇两个展览作为此次参观的重点。大夏寻踪展览集中了西夏故地宁夏回族自治区自建国以来考古发掘的西夏文物精品三百余件,其中包括从素有“东方金字塔”美誉的西夏王陵出土的鎏金铜牛等国宝级文物和国家一级文物数十件,从西夏文字、西夏铸造、西夏瓷器、西夏佛教、西夏建筑等五个方面,全面、真实地揭示西夏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当今西夏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而展示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丝路重镇展览则展示了从北朝至隋唐时期,位于丝绸之路孔道上的两个重镇——固原、灵州二地区考古发掘出土的颇具中西文化交流印记的遗迹、遗物,从而揭示出宁夏在丝绸之路上曾有过的辉煌与重要地位。北朝至隋唐是中国与周边甚至遥远国家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其他民族大量流入中国,而宁夏处于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丝绸之路孔道,优势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她特殊的文化底蕴。此外,我们还参观了名为“石刻史书”的岩画展厅,近距离地欣赏到很多宁夏岩画。
中午,我们匆匆赶赴宁夏文物研究所,与该所的专家们进行学术座谈,了解当地西夏文物的概况。下午,我们参观西夏王陵。西夏王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承载着鲜卑拓跋氏从北魏平城到党项西夏的拓跋氏历史。王陵位于银川市西,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之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西夏文化遗址。西夏王陵营建年代约自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族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在中国11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西夏陵是唯一的以单一的帝王陵墓构成的景区。景区占地面积58余平方公里,核心景区20.9平方公里,分布9座帝王陵墓,200余座王侯勋戚的陪葬墓,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都是坐北向南,呈纵长方形的独立建筑群体,规模与明十三陵相当。初建时每个陵园均有地下陵寝、墓室、地面建筑和园林,独立占地都在10万平方米左右,形制与布局大体相同。这些帝陵的外郭形制虽然有开口式、封闭式和无外郭式三种,内部结构却大体相同,分为角台、阙台、月城、陵城四部分。这些帝陵的外郭或宫城的长宽比例都在1.5:1.7之间,与史籍记载的兴庆府城郭的长宽比大致相当。西夏陵吸收自秦汉以来,唐宋皇陵之所长,又受佛教建筑影响,构成中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故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银川考察结束,10月29日一大早我们便搭乘前往巴彦淖尔的火车,于中午十二点一刻到达河套文化所在地——内蒙巴彦淖尔,下午参观了中国河套文化博物院。中国河套文化博物院,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文博中心,地处临河区五一街(开源路与金川大道之间段)北侧,该博物院是我国首个以文化丛命名和展示的博物院,其基本陈列将古往今来的河套人文历史融于一炉,目前,共展示文物5000余件(套),集中展示了河套文化萌生、发展、成熟、兴盛的历史全貌,是河套文化的一部立体百科全书。几千年来,边塞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在内蒙古河套地区聚集、融合、传承、积淀,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兼容并蓄的河套文化体系。
晚上十一点多,我们便坐火车启程,穿越巴丹吉林沙漠,连夜赶往此行的最后一个目的地——额济纳旗。抵达时已是第二天的上午十点半。下午,考察团首先参观了额济纳博物馆,该馆总建筑面积为9767.8平方米,展厅总面积为3535平方米,由秘境奇观、居延春秋、黑水流澜、民族风情、大漠朝阳、飞向宇宙六大展区组成,陈列展览以展示额济纳旗土尔扈特部历史文化为主线,依托居延、黑城等历史遗迹、文物,以图片展览、实物陈列等方式体现额济纳旗土尔扈特部历史文化精髓,共展出石器、玉器、铁器、书简、动植物标本、民族服饰等各类藏品2000余件。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古城遗址发掘出的很多文物,了解到一些关于旧城遗址的历史,也算不虚此行。
10月31日,我们开始了艰险而又令人兴奋的巴丹吉林沙漠探险之旅。根据之前搜集的资料,我们知道在黑水城、绿城子等遗址中发现了大量西夏文佛经、释迦佛塔、彩塑观音像等,此行我们要亲眼看一看出土这些珍贵文物的曾经繁华辉煌的古城。
带领我们穿越沙漠找寻遗址的是额济纳旗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刘鹏,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穿越怪树林景区,首先到达了红城遗址。红城遗址,蒙语乌兰德日布井,位于达来呼布镇南约28公里处,坐落在较平坦的戈壁上,是汉代居延边塞属国一个城障,规模很小。海拔高947米,面积529平方米,墙体残高7.6米,墙基宽4米,顶宽2.6米,南墙偏东的位置设有障门,整个城障遗址的墙体保存基本完好,东墙中部有个豁口,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同城遗址

黑水城西北角城墙上的藏式覆钵式佛塔


考察团黑水城留影




红庙遗址上残存的建筑构件--红瓦当、木柱

考察团成员:罗文华、王彦嘉、马骥越、鲍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