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研究院在院第二会议室组织了“故宫研究院学术讲坛”第一讲,邀请器物部金石组组长李米佳研究馆员作了题为“追本溯源考宣炉”的学术讲座,就学术界尚存疑虑的“宣德炉真伪”问题,报告了近年来的个人研究成果,初步推断宣德炉是一个真实的文物存在。故宫资深青铜器专家、中央文史馆馆员杜廼松先生作了精彩的点评。来自院内业务部门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首都博物馆等外单位的专家学者,倾听了讲座,并与李米佳先生进行了现场互动,有问有答,加深了宣德炉的学术探求。
李米佳先生认为“宣德炉”是一个真实的文物存在,故宫收藏的“故142844冲耳乳足炉”就是宣德炉的标准器。他按照以下逻辑进行了层层推导:
1.宣德炉被质疑起源于两本书,即《宣德彝器图谱》、《宣德鼎彝谱》。史载,宣德三年时,皇帝得到一批铜材,铸造了三千个铜炉分赐给属下。该书署名明礼部官员吕震等人所作。
该书确有疑点。1936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详细论证了《宣德彝器图谱》是后世的伪作。根据伯希和的考证,最早提及此书的是清乾隆时期的杭世骏,他在1776年发表的一系列短文中提到了《宣德彝器谱》一书。同时期,《四库全书》的编纂者也见到了和杭世骏所述书名略不同的《宣德鼎彝谱》的文稿。该书分为八章,带有1428年的序。
李米佳查阅了明史资料,确认吕震于宣德元年亡故,所以吕震编书实不可能,应为后人借用了吕震的名字。
2.材质考证
(1)“宣铜”称谓
李米佳发现:“宣铜”一词在明代中晚期文人著作和笔记中有大量的出现,从其释义来看,指的是有“宣德”款识的铜炉,即“宣德炉”。或者泛指与“宣德”款炉形相近的不带款或带有其它款的铜炉。如明代中晚期戏曲家、文学家屠隆的《香笺》:“官、哥、定窑、龙泉、宣铜、潘铜彝炉、乳炉大如茶杯而式雅者为上。”这也是“宣铜”一词目前可查见诸文字的最早记录。
再如“论宣铜倭铜炉瓶器皿”、“香炉蓄火莫如宣铜”以及“三代秦汉鼎彝……皆以备赏鉴,非日用所宜。惟宣铜彝炉稍大者最为适用。”等,不胜枚举。
清宫档案中,也有明白无误的“宣铜”一说,如《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雍正四年正月初七日,杂活作:员外郎海望持出宣铜炉一件(随珊瑚顶),奉旨:着认看。钦此。于本月十一日据南匠袁景邵认看得是明朝万历年松江造等语,员外郎海望呈进讫。”
八月“初八日,郎中海望(内务府总管员外郎)持出铜双螭耳罐一件,奉旨‘照此罐款式做宣铜的 二件、银的二件,螭耳改夔龙式,钦此。’于十二月初三日做得银罐二件,……初四日做得宣铜罐二件……。”
李米佳认为,这应该是获得普遍认可的一种铜材。故宫藏宣德炉的材质符合宣铜的特征,是一种含锌的黄铜。
(2)排比明清铜器中的锌含量
在故宫院领导的支持下,有北京大学考古学院参与,拣选院藏明清铜器十余件进行了锌含量检测。结果检测确认:明宣德至清乾隆,宣铜器的锌含量比值,走了一个马鞍形的图谱线。从明宣德时期的13.4%左右,至明末的2%~3.3%左右,再到清康熙的6.7%左右、雍正的8.2%左右、乾隆的19.2%左右。其中“故142844冲耳乳足炉”锌含量比值为14%。
(3)寻找近似比值的铜器,确证制造年代
如果找到近似比值,并有准确年代的明宣德铜器,那么就可以认定“故142844冲耳乳足炉”是宣德铜器。根据这一思路,李米佳在青海省博物馆发现一件瞿昙寺旧藏的流传有序的“铜鎏金双耳活环瓶”,年款为“大明宣德年施”,史料记载为宣德二年铸造。它的锌含量比值为13.38%,与“故142844冲耳乳足炉” 14%的锌含量比值完全在一个区间。说明至少在检测数据上,“故142844冲耳乳足炉”符合宣德本朝铜器的特征。
(4)唐卡上印证的外形
宣德时期是否有小型的炉式铜器呢?李米佳又找到一条线索,西藏拉萨罗布林卡藏有一件唐卡——大慈法王缂丝唐卡,画的是宗喀巴的亲传弟子释迦也失(公元1355-1435年),宣德九年制造。这幅唐卡上清晰地画着一件铜炉,与一般意义上的宣德炉外形完全一致。
3.铭款旁证
李米佳还从铭款方面作了旁证。
“故142844冲耳乳足炉”铸有 “大明宣德年製”铭款。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记载高江邨之宣德鳅耳诗注中,曾将宣德款的书写者指向明初的书法家沈度。 那么,这件“故142844冲耳乳足炉”年款是否为沈度书写的呢?
没有沈度直接书写的“大明宣德年製”,但在书画部同仁的帮助下,从沈度的字帖中辑出了“大明宣德年製”六个字,摆好位置后,出现了令人称奇的效果,简直就是沈度书写的。
至此,李米佳先生确认:“故142844冲耳乳足炉”就是自古以来学术界、收藏界或热捧或存疑,但都遍寻不到的宣德炉标准器。
杜廼松先生随后作了精彩的点评,他肯定了李米佳治学严谨的作风、丝丝入扣的推导,认为李米佳的研究成果,初步回答了宣德炉的质疑,其研究思路具有引导意义,值得他人借鉴。
李米佳先生还现场解答了旁听者提出的问题。
1.宣德炉已经是一种金属工艺的普遍称谓,明晚期及清代都铸造过“宣德炉”,只要符合宣德炉的基本条件都可称为宣德炉。就如同“景泰蓝,”并不一定非是明代景泰年间铸造的。
2.没有过多关注器形是考虑到器形是可以用翻模子的方法来仿造。过于关注器形容易走向误区。
3.只检测十余件明清宣铜器确实有些单薄,这是客观条件局限所致。今后会申请做一个研究课题,将故宫收藏的600余件明清宣铜器做一个检测排比,也许会有更多地发现。
4.沈度书写铭款是一个很实在的旁证,从目前搜寻到的明人法书来看,由沈度书写宣德炉的铭款最为可信。有一种旁证,总比没有要好!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br>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指置于器物口缘竖直向上的两耳。若乳头状之器足。<SPAN style="FONT-SIZE: 14pt; COLOR: black;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Arial;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吕震<SPAN lang=EN-US>(1365</SPAN>年-<SPAN lang=EN-US>1426</SPAN>年<SPAN lang=EN-US>)</SPAN>目录学家。字克声、陕西临潼人。明朝大臣,官至太子太保兼礼部尚书。洪武十九年(<SPAN lang=EN-US>1386</SPAN>),以举人入大学。永乐年间,官至礼部尚书。宣德年间,吕震奉旨负责铸造大小鼎彝诸器,撰金石目录《宣德鼎彝谱》、《宣德彝图谱》等。</SPAN> 我国古代最大的丛书,清代乾隆皇帝敕辑。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诏开“四库全书馆”,裒辑《永乐大典》之散篇,并收罗天下之遗书,参其事者4400余人,历时10年完成。《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3400余种,79300卷,凡6114函,36381册,约9亿9千7百万字。内容涉及广泛,对整理保存古代文献起了极大作用。<BR> 《四库全书》以丝绢作书皮,其中经部书用褐色绢,史部书用红色绢,子部书用黄色绢,集部书用灰色绢,分别贮于楠木书匣中,再放置在书架上,十分考究。《四库全书》前后共抄录七部,其中以文渊、文源、文津三阁藏本最为精致,疏漏较少;文宗、文汇、文源各本已亡失。现存四部中,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散佚后补抄复原现藏浙江省图书馆。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指夏、商、周三个朝代。清初在紫禁城皇宫内廷养心殿置造办处。康熙三十年(1691年),除裱房等留在殿内外,其余迁至慈宁宫茶饭房。三十二年(1693年)开始设立作坊。四十七年(1708年)全部迁出养心殿,后又将部分作坊设在慈宁宫南、白虎殿(今废)北的一带青瓦建筑里,负责制造各种物品。造办处设管理大臣2人,总管郎中2人,员外郎2人,主事、委署主事各1人,库掌、委署库掌24人,笔帖式15人。还设首领太监2名,太监21名,负责造办处匠役进宫修造事宜。造办处下设馆、处、作、厂等作坊,分工明确,设催长、副催长、委署司匠、库守、苏拉等,承应各项差务,所属各种匠役约二百名。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养心殿造办处……掌制造器用,凡治器之作十有四……” 全称“总管内务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机构。始设于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内务府,改设十三衙门。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十三衙门,重设内务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务府初具规模,下设七司三院: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营造司、慎刑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其职能与国家机构中的六部相对应。另有分支机构一百三十余处。<br> <br> 珊瑚是由生长在海里的一种低级腔肠动物珊瑚虫分泌出来的大量石灰质堆积而成,多呈树枝状,断面有同心层状花纹。其化学成分为碳酸钙,主要以方解石的形式出现,硬度为3.5—4,比重为2.60—2.70。不耐酸碱。珊瑚主要有红、白、绿、紫等颜色,其中以颜色纯正的红珊瑚为上品。<br> 珊瑚质地细腻柔韧坚实,可用来雕刻工艺品或镶嵌首饰,还可入药。在亚洲,珊瑚的主要产地在日本到台湾一线海域,海南岛及西沙群岛亦有出产。<br> 清代,一、二品官员的顶戴都是用红珊瑚制成。<br>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似龙,一足。《庄子·春秋》中记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夔纹即这种独脚龙的侧面图案。玉器上的夔纹,最早见于商、西周时期,多见于彝器上。夔纹在玉器上出现的时间很长,自商、周至今,一直在玉雕工艺纹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战国和汉代尤为兴盛。玉器上的夔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柔和,阴刻线除单线外,也有双刻线。
考古学属于社会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在各种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来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亦称布画,是西藏特有的艺术作品。可以彩画、刺绣、堆绫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彩画作品使用矿、植物颜料,调以动物胶、牛胆汁等,以保持色泽鲜艳,久不褪色。作品四周镶以锦边,上下贯以木轴,以便于悬挂供奉和宣讲。题材有佛、菩萨、佛母、护法金刚、高僧、祖师传记等,现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间风俗者。其形式一般为方形,尺寸小至一尺,大至一丈或几丈见方。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宗喀巴(1357--1419年),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本名“罗桑扎巴”,生于青海湟中,藏语称湟中一带为“宗喀”,故被尊称为宗喀巴。幼时出家,学显密教法10年,16岁入藏深造,得大师指点,佛学精进,显密兼通。鉴于当地佛教戒行废弛,僧侣生活放荡,遂以噶当派教义为本,结合自己的见解,从倡导戒律入手,进行改革,《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为其代表作。明永乐七年(1409年),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权的资助下,于拉萨大昭寺创办了大祈愿法会,同年又在拉萨东建立了甘丹寺,标志格鲁派体系的形成。后格鲁派成为西藏地方执政教派,在蒙藏等地广泛流行,成为藏传佛教中最大的宗派。沈度(1357—1434年),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洪武时中举文学不就。永乐时以能书与滕用亨、陈登选入翰林,为皇帝朱棣激赏,赞为“我朝王羲之”,每日侍从御前。凡用于朝廷、藏于秘府、颁赐属国的金版玉册等,必命沈度执笔。遂由翰林典籍擢检讨,历修撰,选侍讲学士。沈度书法光洁明丽,婉转端秀,点划圆润平和,代表了明初“台阁体”的最高成就。其弟沈粲亦以善书而闻名朝野,兄弟并称“二沈”。TAG标签耗时:0.06594300270080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