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号上午的兆祥所,听众济济一堂,来自院内多个部门的同仁聆听了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系列讲座第三讲,本次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王开玺教授主讲,题为“咸同之际两宫皇太后的理政、听政与垂帘”。
主讲人王开玺教授,197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一直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圆明园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专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其研究范畴主要为晚清政治史,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有《南国烽烟》《两世人──末代皇帝传奇》《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清通鉴•道光卷》(合著)《晚清政治新论》《太后垂帘》《清代外交礼仪的交涉与论争》《晚清的四张面孔——晚清人物的思想与事功》《晚清政治史》(上、下册)等学术著作。
晚清时期,咸丰朝以后的同治和光绪之际,皇帝因幼年继位,使得朝堂上出现皇太后临朝代理国政的现象,于是便产生了理政、听政和垂帘等政务处理形式。理政、听政与垂帘三者之间概念与内涵有着怎样的联系与区别?垂帘之“帘”到底是何含义?主讲人依次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首先,主讲人王开玺教授回顾了中国古代各朝的女主理政与临朝。
讲到垂帘听政,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清季慈禧太后,有“玉座珠帘五十春,临朝三度抱冲人”之说。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女主或者太后理政的情况很多,先后大约有40人,最早临朝的是战国时期秦昭王时的宣太后;而最早因临朝而垂帘的,应该是东晋时康帝的皇后。到了宋代,曾有9位女主临朝,女主临朝或者垂帘听政规制进一步完善,同时,又被加以诸多限制。首先,是对皇太后自我称谓的限制。据史料,宋朝明确规定太后垂帘听政时的各种仪制虽然可与皇帝基本相似,但只能自称为“予”或是“吾”,而不能再自称为“朕”了。其次,是对太后服饰的限制。太后拜谒太庙时,虽然也可以穿皇帝的衮服,但不能饰以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fǔ)、黻(fú)等十二章纹饰,而是要“减二章”,即“衣去宗彝,裳去藻”。再次,对太后垂帘听政地点的限制。不可设于外朝正殿。例如宋仁宗嘉祐八年时,“皇太后御内东门小殿,垂帘听政”。另外,太后垂帘听政还遭到当时官僚士大夫的强烈抵制。他们认为,只有男性皇帝才是国家和朝廷的当然统治者,而太后临朝摄政非国家盛事。
接下来,主讲人分析了辛酉政变前两宫太后理政与听政的情况。清廷特别规定,凡是皇帝的谕旨,在起首处,必须钤盖“御赏”印,即所谓的“印起”;在结尾处,必须钤盖“同道堂”印,即所谓的“印讫”。咸丰帝死后,“御赏”和“同道堂”二印分别被付予同治帝(实际上是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和慈安皇太后保管。此时的两宫皇太后,有钤印权而无理政权,更无垂帘听政之权。经过与肃顺等辅政八大臣在热河的激烈斗争,两宫太后从具有单纯的钤印权到获得了一定的理政权,包括对文武大臣奏折疏章的阅览、有关谕旨的颁发、对中央各部院的尚书、侍郎以及各省的总督、巡抚等的裁定任命,以及对其他官员的任用等几方面的权力。
真正造成两宫皇太后出面临朝的主要人物是恭亲王奕䜣。主讲人分析,根据相关人士的记载,奕䜣推出两宫皇太后临朝听政是出于与肃顺等辅政八大臣权力斗争的需要。当时清廷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八大臣手里。奕䜣认为,女主临朝在中国古代就有过,只要辅政大臣能够把握得当,就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而只有给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机会,才能够使两宫太后与其共同对付辅政八大臣。
第三个问题,辛酉政变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制度的确定。辛酉政变之后,给两宫太后直接出面垂帘听政机会的,是1861年11月2日大学士贾桢等人所上《奏请皇太后亲操政权以振纲纪折》。奏折要求两宫太后“不居垂帘之虚名,而收听政之实效”,并在最后提出由大臣讨论“皇太后召见臣工礼节及一切办事章程”,这实际上为两宫太后实行垂帘听政提供了一个可能,使两宫太后公开出面听政变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且制度化了。在两宫太后的强烈谕令下,清廷大臣就太后的理政之权重新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慈禧太后的多次示意之下,11月28日,以礼亲王世铎领衔的各位王、贝勒、贝子,文武百官共计202人,再次联合上陈《遵旨会议皇太后亲理大政事宜折》,并附有议定的《垂帘章程十一条》,其主要内容是对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制度的规定:召见内外臣工的地点设在养心殿;其时,由两宫皇太后与同治帝共同召见;在两宫太后前面垂帘;召见时,从各位王、大臣中轮流选派一人,引领被召见人进见。
至此,两宫皇太后终于取得了垂帘听政权。主讲人强调,两宫太后的理政和听政已经结合在一起,再无分离,其权力可以说与皇帝没有任何的差别了。
第四个问题,垂帘听政的地点在哪里,究竟是垂帘,还是设置纱屏?两宫太后的垂帘听政,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种较为随意,一般在养心殿的东暖阁进行。据翁心存、翁同龢及曾国藩等晚清重臣的记载,这时所用的“帘”应是黄色的纱帘。另一种较为正式,一般在养心殿明殿进行。据翁同龢的记载,两宫太后在明殿听政的时候,前面不是垂设帘子而是放置黄色的纱屏八扇。如果咬文嚼字的话,那么两宫太后在这里就不是垂帘听政而是隔纱屏听政。而之所以有垂帘与设置纱屏的区别,结合图像资料,主讲人认为是由于养心殿明间无法垂挂纱帘造成的。
第五个问题,清末太后垂帘听政仪制的变化与余绪。历来有慈禧“三度垂帘”的说法,主讲人认为,严格意义上说,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垂帘听政的仪制在同治三年之后逐渐发生变化,慈禧太后不再垂帘,听政的地点也不仅仅是在养心殿明间和东暖阁。1870年7月23日,两宫太后召见恭亲王、军机大臣等讨论天津教案,据史料记载,地点是在乾清宫的西暖阁,“两宫及上南向坐,未垂帘”,且两宫太后是背北向南而坐。这是两宫太后垂帘仪制发生变化的最早记载。从1861年慈禧太后第一次垂帘听政,到光绪帝即位后的不再垂帘,再到1898年戊戌政变之后第三次训政也没有垂帘,严格来讲,慈禧太后应当是“一度垂帘,三次听政(或训政)”。
讲座最后,听众围绕垂帘听政的多个方面与主讲人展开交流,对于如何看待慈禧的垂帘听政?这究竟是对皇权的维护还是侵蚀这一问题,王老师回答道,不可一概而论。同治皇帝继位之后,慈禧的垂帘听政,本意是想更好地维护皇权。她统治清朝长达四十多年之久,确实较好地处理了那拉氏家族和爱新觉罗氏家族的关系。尽管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曾激烈抨击慈禧太后,却从未说她要篡夺大清皇权。而且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等人的斗争实为皇族内部叔嫂之争,并不是那拉氏家族和皇权的斗争。因此慈禧垂帘本质上还是希望维持清朝皇权的。但在慈禧太后逐渐掌握了朝廷权力之后,进一步刺激了她追求权力的欲望;同时,她在政治上的过于自信,使得他人都不能够干政。后来的客观事实是,她对清朝皇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对这一问题,当综合各方面因素加以客观合理的分析。
官名,始置于战国。此后,博士官制虽历代相沿,而职能与前已有所不同。清代钦天监博士为钦天监下属的职官,专司指示更点。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东部,占地约350万平方米,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乾隆年间陆续扩建,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基本建成。嘉庆、道光、咸丰时有所增建,前后历时150余年,终于建成了一个包括140余所宫殿楼阁、100多处秀丽景致的宏伟的皇家园林。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始建于1953年,最初名为“学术工作委员会”,其委员包括故宫博物院以及社会各界文物专业的知名专家和学者。负责故宫博物院的学术与研究工作。这一学术机构作为故宫博物院的“智囊团”,曾对故宫博物院的建设起过很大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停顿了三十多年后,到今年终于又恢复了活动。其在带动我院各项业务工作的蓬勃发展,统筹规划我院的陈列、文保、科研、出版、网站建设等各项业务工作、集中科研力量重点攻坚等方面将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传奇:1.小说体裁之一。一般指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唐传奇多为后代说唱和戏剧所取材,故宋元戏文、诸宫调、元人杂剧等也有称为传奇的。2.指明清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以别于北杂剧,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盛于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间。昆腔、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都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著名作品有《浣纱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礼服。宗庙祭祀所用的酒器。
古代贵族礼服上的绣纹。粉米即白米,白色米形的绣纹。
古代天子的祭服把日、月、星、山、龙、华虫这六种绣在衣上,把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在裳上。
古代帝王礼服和吉服上的十二种装饰纹样,依次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宗彝、藻、火、粉米,始于传说中的舜禹时代,《书·益稷》记载舜和禹讨论君臣之道时说:“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以后各代沿用其制,成为帝王服饰的专用纹样。清时,一般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十二章各有取义,以象征帝王的风操品行:日、月、星辰取其照临昭明,山取其能兴云雨,龙取其善变化,华虫取其文章和耿介,宗彝取其威猛和忠孝,藻取其文,火取炎上,粉取洁白,米取能滋养,黼取能决断,黻取善恶相背。帝王以下,公卿诸侯品官大臣依等级可用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不等。十二章的装饰纹样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
在玉器等工艺品中也可看到十二章纹饰。
官名。春秋战国时期由诸侯分封的贵族为大夫,享有封地,并掌管封地内的行政。宫殿名。清宫和御苑中以同道堂命名的殿堂共有两处,一处在紫禁城内,即内廷西六宫之一的咸福宫的后殿;一处在圆明园内。
肃顺(1816-1861年),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字雨亭。咸丰帝继位后,受拔擢重用,咸丰十年(1860年)官至户部尚书。其间协助咸丰“申国法”以治积弊,锐行诛谴。力主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用汉族地主武装湘军、淮军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建议铸大钱以解决财政困难,削减八旗俸饷,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的对俄交涉中,拒绝沙俄割占乌苏里江以东领土的无理要求。咸丰十年(1860年),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护咸丰帝逃亡热河。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主管行在事务。在咸丰帝死后的宫廷政变中,因反对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被公开处决于菜市口。
一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即《书经》,内容为商、西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史事。<br> 一为官名,始于战国,西汉时尚书的地位逐渐重要,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尚书为三省之一,宋以后,行政全归尚书省掌管。明代以六部尚书分掌政务,六部尚书等于国务大臣,清代沿袭明制。<br> <br>官名,明代始设,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辖一省或二三省,总理军民要政,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事实上,总督兼兵部尚书及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已成定例。另有管理河道及漕运事物者亦称总督。别称抚台、抚军、抚院、部院等。明永乐年间以朝臣巡视地方、安抚军民,谓之巡抚,或名镇守,非地方专任,事毕即停。明宣德五年(1430年)始于各省专设,成为定员。景泰四年(1453年)加都御史衔。名称以管辖地区及职责不同而时相参错。巡抚兼军务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事众者,加总督。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以及总理巡视抚治等员,皆加都御史衔或副都御史衔。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初沿明制,无定员。后来每省均一,或由总督兼任。乾隆十四年(1749年)定,巡抚不由侍郎授者,俱兼右副都御史,是否兼兵部侍郎衔由吏部请旨定夺。兼侍郎衔者为正二品。爵位名。其名始于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宋明各代一般因袭不改。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主要用以封皇子,蒙古贵族亦有封亲王者。官名,唐始设,宋设置渐广。明太祖废丞相,以大学士充顾问,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起草政令,批答奏章,官品虽低却握宰相之权。清代大学士的品级提高了,职任反而不重要了。乾隆十年(1745年)后大学士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入衔,满汉各二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名,均为文臣最高的官位。 贾桢(1797-1874年),字筠堂,山东黄县人。清道光朝进士。历官工部侍郎、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生平屡次主持科举。咸丰三年(1853年)充上书房总师傅,兼管顺天府尹。次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查获顺天府及户部官吏贪污事,以体仁阁大学士管理户部。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时,留守京师,充团防大臣,并参与谈判。同治初立,与周祖培等上折请皇太后亲掌朝政,有“不具垂帘之虚名,而受听政之实效”之语。同治七年(1868年)因年老致仕。 满语的音译,相当于部落的酋长。清朝封爵名。原为满族贵族的称号,其尤尊者称和硕贝勒(意为统辖四方的贝勒)。清崇德元年(1636年),定封爵,置贝勒于亲王、郡王下。崇德以前的贝勒,实相当后来的亲王。
暖阁即以槅扇门、隔断板、天花板等在殿堂内建的小屋。<br>翁同龢(1830---1904年),字声甫,号叔平,江苏常熟人。咸丰朝状元,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光绪帝师傅。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力主抗战,反对妥协,他是帝党的中坚人物,支持变法,但为慈禧忌恨,《明定国是诏》颁布第四天,就被慈禧开缺回籍,戊戌政变后被革职。宣统元年(1909年)追谥文恭,诏复原官。著有《瓶庐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等。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清末汉族地主武装湘军的首领。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道光末年官至侍郎。善于讲“道德”说“仁义”,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太平天国进军湖南时,被任命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举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后来,逐渐组建起一支具有正规军规模的地主武装团练——湘军。他率湘军出省作战,为清政府收复失地,成为太平军死敌,亦多次被太平军所败。为了强化镇压力量,他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于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制造新式枪炮。咸丰十年(1860年)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节制大江南北水陆各军。主张借洋师助剿,派李鸿章率军到上海,伙同外国侵略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派其弟曾国荃围攻天京(南京),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次年奉命赴北方镇压捻军起义。同治七年(1868年)调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 (1870年) 在办理天津教案中媚外残民,受舆论谴责,回任两江总督,病死南京。
古建筑术语。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内的空间,其两侧称为次间。 说法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与说教、说经、演说、劝化、唱导等同义。 慈禧太后扼杀戊戌变法的宫廷政变。戊戌变法遭到后党的痛恨和反对,他们准备乘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到天津阅兵时举行政变,以废黜光绪帝。帝党得知后,企图拉拢新建陆军首领袁世凯救护光绪帝,结果却被袁世凯出卖。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幽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随即杀害策划维新变法的“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通缉康有为和梁启超,罢免维新官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又号更生,南海(今<span style="white-space:normal;">广东佛山南海区</span>)人。清光绪年进士,官工部主事。“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之一。清末著名书论家,倡法北碑,书学包世臣、张裕钊,得力于《石门颂》,评者谓有“纵横奇宕之气”。其书不泥于古法,点划结字不求工整,处处皆有新意。著有《广艺舟双楫》一书。《清史稿》有传。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和著名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梁启超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后从康有为学习,力图维新。戊戌政变后,出亡日本。其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一生著述等身,总约千万余字,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饮冰室合集》较称完备。TAG标签耗时:0.04462409019470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