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中国名家绘画展”在武英殿展出

2006-01-28

  2006年1月28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故宫博物院在武英殿绘画馆推出“故宫博物院藏20世纪上半叶中国名家绘画展”。此次展览展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坛吴昌硕、王震、陈师曾、金城、溥心畬、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徐悲鸿、傅抱石、吴湖帆、陈之佛、陈半丁、姚华、于非闇等42位名家的89件绘画精品,题材涵盖山水、人物、花鸟等各个绘画门类,其中绝大多数展品为初次面世。这是故宫博物院在丙戌年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向广大观众贺岁的重要展览。展览在4月23日结束。展出期间,故宫博物院古书画研究中心将组织相关的学术研讨会。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海派’及江浙画家群体”。“海派”是19世纪中叶以来将上海作为艺术活动中心的一个画家集群。众多画家把百姓喜闻乐见的形象和文人情感操守合二为一,令雅者俗化、俗者雅化,丰富了笔墨的感染力与表现力。进入20世纪,“海派”巨匠吴昌硕将书、印入画的大写意画法发挥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把中国画领入一个广阔天地。其后,王震、陆恢、吴庆云、程璋、张书旂等活跃在上海的众多画家一起构建的“海派”艺术翻开了我国绘画史的辉煌一页。“海派”之外的江浙画家,如顾麟士、吴征、冯超然、吴湖帆、郑昶、俞剑华等,师承有自,各逞擅长,以传统文人画为宗,独出新意,形成有别于“海派”的风格,客观上扩充了画坛的实力。第二部分“‘京派’及北方画家群体”。作为六百余年的古都,北京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是不言而喻的。辛亥革命后,众多画家纷至沓来,渐成气候。一时间,精英云集,不同艺术主张、风格倾向汇聚一地,使北京成为北方文化的重镇。此时,陈师曾、金城、姚华、王云等南方画家北上京华,有南风北渐之势。经过沟通与交流,北方籍画家迅速成长,成为北京画坛的中坚力量,呈现出南北交融的新局面,遂有“京派”之称。久居北京的画家多是维护或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恪守传统,不受西方绘画的影响,以师法古人为宗,将模仿、传承前人技巧与风范作为原则,各自依据审美取向,博采众长,自立门户,如金城、溥儒、陈少梅等。还有一些画家在充分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出新,融入个人的艺术特性和艺术观念,熔铸西洋艺术和民间艺术的精华于传统的“国粹”中,使传统绘画更加完满,如陈师曾、齐白石等。此外,先后成立的中国画学研究会、湖社等艺术团体,聚集诸多名家,切磋、传授画艺,进一步确立了“京派”和“海派”、“岭南画派”三足鼎立的地位。第三部分“岭南画派”。广东地区的绘事在清代中前期声名不广,鲜为人知。广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富庶的经济刺激了艺术市场,进而在客观上推动了绘画风格的变革。伴随着一些颇具才干的画家崭露头角,岭南的画名渐渐可以媲美江南,引人关注。晚清时的居巢、居廉兄弟在花鸟画领域取得的成绩为时人赞不绝口,影响则广被清末民初的艺坛。广东一地宗学“二居”的人数很多,师法二人的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在民国期间更是开创了“岭南画派”,有“岭南三杰”之誉。他们的作品力图推陈出新,甚至在山水画中描绘飞机、汽车等新生事物,以求达到反映时代、感化社会的效果。此外,三人强调写生,提倡师法自然,努力吸收西洋绘画之长,从而弥补中国画的不足,使“岭南画派”有着清新明雅、苍拙刚劲的气息,独树一帜,称雄南天,在提倡革新中国画和推动新艺术运动的过程中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第四部分“画坛掇英”。除前三部分包括的画家之外,另有几位画家的艺术活动不局限于大江南北某一区域,艺术成就不拘泥于某一流派风格,皆能在艺术道路上自具面目,成为一代艺苑宗师。黄宾虹、张大千兄弟依循传统的轨迹发展,提炼升华自身的笔墨境界,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成就斐然;徐悲鸿、傅抱石则大胆融入国外艺术元素,勇于超越传统,尝试全新手段来实现艺术追求。
  此次展览为去年10月刚刚修缮完毕的新绘画馆首次展示故宫藏画。新绘画馆的展示空间、条件、手段、形式比原绘画馆都有较大的改善,提供了更为优越的展览环境,使精美、珍贵的藏品与恢弘的殿宇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问题反馈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