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梵像——故宫藏曲阳出土北朝隋唐佛教造像展”在深圳博物馆开幕
2014年10月30日,故宫博物院与深圳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玉石梵像——故宫藏曲阳出土北朝隋唐佛教造像展”在深圳博物馆(新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共展出故宫博物院藏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石刻造像83件,展期至2015年1月18日。开展当日,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胡国强在深圳博物馆作了题为“曲阳出土南北朝隋唐佛造像的分期及艺术风格”的讲座,吸引了众多公众前来聆听。
河北曲阳修德寺石刻造像出土于20世纪50年代,与山东青州龙兴寺、四川成都万佛寺出土的造像并称为20世纪中国佛教寺院三大考古发现。修德寺出土石像共计出土2200余件,上起北魏神龟三年,下至大唐天宝九年,横跨北魏、东魏、北齐、隋、唐200多年的历史。造像质地坚硬细腻,题材丰富广泛,造型庄重传神,在佛教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批石像的发现弥补了南北朝时期雕刻资料的不足,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雕刻艺术有重要意义。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原后,便对我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及至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蓬勃发展。龙门、云冈、麦积山、敦煌等石窟的开凿与兴盛,更是彰显出佛教艺术的繁荣。兴造于这一时期的修德寺石刻既与这些著名石窟雕刻有着相似的发展脉络,同时也呈现出独特的造型风格。相较于得到官方和贵族瞩目、支持的石窟,修德寺的石刻则主要是当地普通百姓为祈福礼佛而雕凿供养的。因此,其更能反映出社会下层民众的宗教信仰和民间工匠的技艺水平。魏晋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隋唐时代则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巅峰。成像于这一时期的曲阳修德寺石刻,在发展脉络上连贯有序、承前启后,既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参考,同时也为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古史打开了一扇窗。
故宫博物院所藏修德寺石刻两百余件,均为国家文物局调拨。故宫出版社曾将修德寺石刻中的精品结集出版为《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佛像造像》一书。由于这批造像的“真颜”广大观众一直无缘得见,因此故宫博物院与深圳博物馆合作,在院藏众多修德寺石刻中精心挑选出了有代表性的83件作品集中展示。举办此次展览,让修德寺石刻走进了观众的视野,它们的首次亮相定会为广大观众献上一场视觉盛宴。